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6994  387002  387008  387012  387018  387020  387024  387030  387032  387038  387044  387048  387050  387054  387060  387062  387068  387072  387074  387078  387080  387084  387086  387088  387089  387090  387092  387093  387094  387096  387098  387102  387104  387108  387110  387114  387120  387122  387128  387132  387134  387138  387144  387150  387152  387158  387162  387164  387170  387174  387180  387188  447348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试题详情

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试题详情

(四)认识过程 P48-49

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认识,再从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例7、(2003·全国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试题详情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例5、(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例6、(04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试题详情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例4、(06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例5、(200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试题详情

(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

例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试题详情

29. (18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中部地区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科技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在1983年时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2003年时只有75%;在GDP总量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额在20多年间增加了6倍。

   材料二: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使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重要作用,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

   材料三: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部腹地,既东又启西,照南又顾北。中部地区每一个发展步伐的外溢效应都能惠及东部和西部,中部崛起的每一个发展步伐的收益都会落在国境内。综合分析中部地区就会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在实现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就如同在中部腹地安装了一台强有力的发动机。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性。(6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应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能。(6分)

试题详情

28.(12分)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

试题详情

27. (12分)我国正在全方位拓展救助渠道,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密切合作;个人、家庭、企业、社区和政府共同分担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格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材料中我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措施体现了哪些辩证法观点?

试题详情

26. (8分)我国加入WTO以后,伴随着国际关系中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力度的加大,冲突与矛盾也将随之加剧,中国的文化安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挑战。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先进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