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回答7-9题
7.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讲: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D )
A.要重视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重视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D.办事情要着眼于整体,搞好关键部分
8.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促进社会教育公平,进一步缓解社会不公。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B )
A.调节收入差距 B.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C.巩固国家政权 D.迅速消除社会差别
9.就业是民生之本。四川省政府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其他专项援助活动,采取岗位援助、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消除全省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 B )
A.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 B.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
C.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 D.是目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回答4-6题
4.2006年底,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几年我国将推进国有资本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等行业和领域集中,将中央企业调整重组至80到100家,到2008年扭亏无望的国企基本完成退出。这一部署( C )
①将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有利于保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垄断地位
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④表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07年5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在成都发布企业责任报告,这是川内企业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是( B )
①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觉依法纳税 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 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有人认为,增加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实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担负社会责任和追求利润之间并不矛盾,相反二者还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说明( B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重庆直辖十年来,民营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6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近二千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五成,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庆市民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是( B )
A.它更能适应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要求 B.它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C.它更能适合股份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D.它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加拿大青年凯尔·麦克唐纳通过网络实现了用一个回形针换一套房子的梦想。他的创意行为催生了一种叫“换客”的时尚族: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求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回答1-2题
1.“换客”一族享受着交换的乐趣,交换双方常常以“需要决定价值”作为信条。这表明( D )
A.网络交易背离了价值规律 B.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C.消费需求决定商品的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影响其价值的实现
2.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目前正成为一种推崇环保精神的流行生活方式。人们之所以普遍推崇环保精神,是因为( D )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C.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004·江苏卷·11)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的(D)
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权利和义务
(2005年广东政治试卷第39题)
[材料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 干意见》出台,指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广东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40多个行业,而国有资本可以进入80多个行业。目前,中央明确了国有企业、国内非公有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使非公有经济享受了真正的国民待遇。
[材料三] 200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理论界指出,这是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业长期漠视农民工权益的一种“报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8日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是导致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回答:
(3)结合材料三,试从职工和企业两个方面,说明如何维护和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材料,从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看,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分)第一,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不管受雇于谁,都没有改变国家主人翁的地位,都受国家法律保护。第二,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损应当敢于依法到有关部门申诉。(1分)
35.(9分)
(1)图l反映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说明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图2反映了江苏省三大产业的比例中,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说明了江苏省三大产业比例还不够合理。
(2)江苏省在经济发展中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强化工业的主导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37、(06·江苏政治卷·35)图1 2001--200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图2 2005年江苏省三大产业比例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经济常识,谈谈你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06·广东政治卷·32).过去20多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了近10倍,年均递增10%以上,其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但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仅占四成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高达70%以上。这表明 ABD
A.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B.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取得了巨大成功
C.传统服务业发展过快成为当前第三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D.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
(2005年上海文综第1题)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公布了中印全面经济合作的五年规划,确立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奋斗目标。
1、中印经济合作又被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结合。联系右图分析,相对于印度,中国的优势产业是( )
A.畜牧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种植业
(2005年江苏政治试卷第20题)近年来,沿海某市的产业比重顺序已从过去的第二、第三、第一产业调整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这主要体现了
A.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B.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城乡一体化的完成 D.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
(2004·两广卷·3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发达国家比低收人国家要高近两倍。这说明ABD
A.发达国家总体科技水平高 B.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
C.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创造的价值高 D.低收入国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
★(2004·上海卷·25).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上海市政府做了大量实事,今年又决定投资1.6亿元新建和改造10所专业博物馆。发展博物馆等文化事业 (ABD)
A.属于发展第三产业 B.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C.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 D.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4·福建浙江卷·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2002·上海卷·14)在韩国和日本举行的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给两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表明 ( D )
A.旅游业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B.国际旅游业是一种“有形”贸易
C.国际旅游业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
D.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40题)(35分)“红色旅游”是党和国家为了加速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回答:
(5)结合经济常识,分析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什么相似的优势和劣势。(6分)“红色旅游”如何帮助老区“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5分)
①优势:绿色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革命传统和革命遗迹)和劳动力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劣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薄弱,农业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较低。
②“红色旅游”可以把老区的绿色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以旅游业带动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窗口与外界加强信息交流,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各省考卷第39题)(60分)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四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城之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表2 东西部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状况(单位:%)
表3 东西部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状况(单位:%)
(7)分析表2和表3中的数据,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状况,并与东部进行比较。(8分)
①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
②从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就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 就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
(2005年天津文综卷第39题)(40分)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的参观游览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推向一个新阶段。
(6)结合材料四从理论上说明党和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12分)
① 有利于传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 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促进老区经济发展; 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③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005年上海文综第20题)(本大题共14分)2005年2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请在下表中作简要表述。
政治意义
经济意义
文化意义
①使旅游者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②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
③促进各地对革命遗迹、遗址和文物的保护,推动地方的文化建设。
(2005年上海政治试卷第33题)读图并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
材料二:上海市相继出台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和《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
在今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共有42项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3.95%。2004年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材料一显示:近几年,上海市GDP年增长均超过10%,研发经费增长较快,研发经费投入的年增长幅度大于GDP的增长幅度。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决定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技术和制度。上海近年来注重研发经费的投入、制定人才强市战略,说明上海市重视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发挥资本资源,劳动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资源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上海科研成果获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突破、科教兴市战略的提出,说明科学技术在当今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体现了技术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两个《纲要》的出台,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制度制定得科学、合理,能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
(3)请你为上海落实“科教兴市”或“人才强市”战略出一个金点子。
提出的点子只要有益于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均可给分。若答题超出一项,取第一项计分。
(2004·福建浙江卷·38)(32分)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
材料一: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01·上海卷·30)近年来,上海每年都要举办电影节、服装节等很多会展活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即将在上海召开,活跃的会展活动反映了第三产业在上海的迅猛发展态势。
请简要回答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答案:(1)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3分)
(2)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3分)
(3)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2分)
(4)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2分)
(06·四川文综卷·39)材料四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6)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2分)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8分)
(6)①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在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1年春季第14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D )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003·江苏·24)“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经济常识看,这句话说明(C)
A.农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农业现代化就是国民经济现代化
简析:本题考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涉及对三大产业关系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农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是错误的,故A不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故B错,不选。农业现代化对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两者并不等同,故D错,不选。解答本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排缪法,但这必须以坚实的知识功底为基础。
★(2003·上海第22题*多项)温家宝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税赋重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下列举措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 ( ACD )
A.减免农业税收
B.将农民作为制定农业政策的主体
C.精简农村政府机构
D.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004·天津卷·26).国家把支持粮食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作为增加种植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 A )
A.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B.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C.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D.组织富余劳力进城务工
(2004年天津卷27).国家决定,2004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在于 ( C )
A.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 B.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
C.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D.解除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2004·天津卷·28). 2004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主要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粮农直接补贴,发展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其目的是为了( B )
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2004上海卷24).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农民增加收入 (BD)
A.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B.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B.有助于实现社会成员财产的均等化 D.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
(05·北京文综卷·24)北京市贯彻中央精神,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回答
北京市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力度,城区与郊区的投资比例2003年是80:20,2004年是60:40,2005年是50:50。政府加大对农村投入是因为(C)
A. 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 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北京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05·广东政治试卷·10)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原因是:(B)
A.农村社会还处于封闭原始的发展水平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增产就能增收
(06·天津卷)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D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6·江苏政治卷·21)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C
①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A.④②⑧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6·江苏政治卷·32)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 ABD
A.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
C.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 D.对农民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04·广东政治卷·3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发达国家比低收人国家要高近两倍。这说明 ABD
A.发达国家总体科技水平高 B.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
C.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创造的价值高 D.低收入国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
(05·广东政治卷·10)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原因是:B
A.农村社会还处于封闭原始的发展水平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增产就能增收
(06·广东政治卷·1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D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6·四川 全国Ⅲ文综卷·38)(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2)运用经济常识,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能的实现,提出措施及建议。(10分) (2)①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财政的功能,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②鉴于目前农资价格上涨等现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③必须加强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安排和监管,(如有其它建议,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分)。 (06·北京卷·39)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
甲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接送和旅游餐饮业。 |
乙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大概1000元。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梅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有村办企业吗? 答:还没有。 |
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10分)
37、①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②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③甲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06·重庆卷·39)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运用经济常识归纳材料四中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10分)
①财政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和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②金融措施。通过增加信贷投放,为增加农业投入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③价格措施。通过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④土地经营管理措施。长期稳定,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民增加对土地等方面的投入。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06·全国Ⅱ·3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12分)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3分)要依靠科学技术;(3分)要增加农业投入;(3分)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分)(若考生答“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与设问相关内容,可酌情给分)
(2005年文综全国卷I,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各省考卷第38题)(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3分)
在农民收人的构成中,工资性收人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下降的,2004年有所回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2)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
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5年江苏政治试卷第39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初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1号文件;2005年初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l号文件。
(1)上述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
图一说明,2004年夏粮产量较上年均有增长,其中秋粮比夏粮增长更多。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显著增长。图二说明,2004年1-9月居民消费价格走势节节攀升,从10月秋粮上市后,粮价回落,物价总水平也随之走低。表一说明,两年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增幅比2003年大。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 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粮食供需缺口较大,粮价上涨,引起物价上涨;秋粮上市,粮价下跌,物价也随之走低,这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粮食生产的状况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004年北京卷41)(49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读图回答:
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4分)
人均纯收入增加。人均纯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4年湘鄂川渝卷38).(32分)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材料二: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11分)
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
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10分)
①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②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11分)
①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2004年两广卷39.)
表1 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单位:%
注: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60%者为温饱;30%-40%者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表2 我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图1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税费负担(单位:元)
用经济常识回答以下问题:
⑴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
表1显示: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刚刚进入小康;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2分)
表2显示: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扩大。(2分)(注:如考生通过计算,如:2000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79:1,到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23:1,由引得出“差距正在扩大”的结论,可酌情加1分,但该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7分)
图1显示:我国农村人均税费负担包括农民上缴的税收和费用两个部分,以税收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税费从类型看,越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越是以种粮食为主的农民,税费负担越重。
⑵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从表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低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相关关系,城市恩格尔系数比农村低,是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多。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少。(3分)
从图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2003年农民所缴纳的税费人均虽然不足70元,但相对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3分)(注:考生亦可从图1与表1关系的角度回答本要点)
⑶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4分)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表一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
表二 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
(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3)根据表1和表2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其途径。
[破译思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是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重视还是不重视“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的挑战是最直接的。本题不回避这一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意义和途径。解图表题,要采取逆推法带着问题看图表,迅速弄清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先看题目的设问,带着问题再审看图表,这样能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如本题,带着题目所提的三个问题看图表,看过之后,就能大体确定表1反映的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逐年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年下降。表2反映的是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偏低,农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把表1和表2联系起来,通过表1和表2的比较找出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二者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即表二的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是表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问的设问比较明确,考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根据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表1和表2的关系,提出解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具体措施,不要生搬硬套课本的内容。
[答案要点]
(1)表1反映:199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逐年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且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年下降。(4分)
表2反映: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偏低,农产品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但我国还比较低。(3分)
(2)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这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分)
(3)根据表1表2,增加农民收人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4分)增加农民收入途径:①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水稻(粮食)的品种结构,生产优质粮食;②)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3分)
(注: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不死背教材中的现成结论,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答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产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加分,但笼统照搬教材上“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结论,则不加分,若考生能根据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延伸出“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加分;但笼统照搬“发展乡镇企业”的结论,则不加分。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5分。)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破译思路] 该题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这一热点问题,以如何发展粮食生产为中心议题,集中考查考生对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之间关系的认识,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农业的特点和农业的发展问题,但题目本身并不是直接考农业的发展,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考发展粮食生产与扩大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要围绕“必须”两字展开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分析。考生可自我提出问题,扩大耕地面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马?其次要根据教材中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措施的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发展粮食生产能一味的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吗?若不能,它还有那些途径?其根本途径是什么?扩大耕地面积当然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途径,但从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能可供开垦的耕地已基本开垦完毕,随着工业用地的增多、土地沙化、耕地面积是越来越少。因此,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另外,针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大路货粮食多,优质粮食少以及乱开垦荒地的现象,必须致力于改善粮食品质,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要点]
(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就失去了依托。
(2)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3)从全局的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济常识》中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就排除了在“三大产业”范围内做文章;其次要明确“无农不稳”和“无工不富”的含义。“无农不稳”的“农业”是指第一产业的农业,即广义的“大农业”,这句话在于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它的兴衰成败事关全局。“无工不富”的“工”不是第二产业的工业,而是指农业中的乡镇企业,广大农民正是主要依靠它才逐步走向富裕,它是“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是稳与富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个“联系”虽试题并未直接要求回答,但一般说,在谈及对两个相互联系事物的认识时,二者的关系是必须回答的,这是考生在答题时应该具有的答题思路。
[答案要点]
(1)“无农不稳”主要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无工不富“主要是指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而农业的稳定发展,又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