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2007年春节前,许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叮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如果将这一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题目是
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B.恪守职责,政府职能日益多样
C.以人为本,政府职能便民利民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4.国家实施司法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
A.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B.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C.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D.社会主义民主的全民性
3.国家实施司法救助制度,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用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这样做
A.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法律的实施
B.有利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有利于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有利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回答1-2题。
1.该市政府的上述做法,是为了
A.打造亲民政府的形象 B.使人民群众成为决策主体
C.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D.使人民群众获得实际利益
2.该市政府实行“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体现了尊重公民的
A.提案权 B.监督权 C.质询权 D.议政权
29.材料一 关注民生、改善生活,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1-9月,932万人捧上了“新饭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2万人;低保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城镇应保尽保的同时,逐步走向农村;廉租房制度步入“快车道”;我国政府继2006年在西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2007年在中部和东部地区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就更多了、社会保障更完善了……这是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生活中的变化。
材料二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和谐,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当前,有些企业压低甚至拖欠员工工资,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让员工加班,少缴或不缴社会保险费,在基本福利、劳动保护、民主权利等方面侵犯员工的权益。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劳动关系不和谐,还损害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3)请说明我国应怎样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28.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核心议题是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本次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 – 2009年)》,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互相开放市场,扩大贸易往来;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内的合作;加强在共同感兴趣的农业生物等科技领域的贸易和合作。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非合作的经济意义。
27.2006年12月7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在2007年将把经济GDP增长率控制在7.5%左右,努力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罕见的长期高速增长,为中国赢得了不少彩头。然而,在“快”字的背后,诸多平衡也被迅速打破。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比例失调,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环境、能源之间关系失衡等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为此,中央决定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发展的提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发展”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从而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了一个科学协调发展的基调。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如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6.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左右。十一五期间,山东将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请运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山东人民消费水平的作用。
25.2006年10月15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将在下一届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差,折射的却是中国外贸政策取向的转变,这也同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相吻合。我国之所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因为
①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②这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③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④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