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7507  387515  387521  387525  387531  387533  387537  387543  387545  387551  387557  387561  387563  387567  387573  387575  387581  387585  387587  387591  387593  387597  387599  387601  387602  387603  387605  387606  387607  387609  387611  387615  387617  387621  387623  387627  387633  387635  387641  387645  387647  387651  387657  387663  387665  387671  387675  387677  387683  387687  387693  387701  447348 

15.在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实现三个“零增长”,即2030年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三个“零增长”目标的确立,所体现的哲理是        (   )

A.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试题详情

14.西北某部队运输连的一匹大黄马突然倒毙。剖开马肚一看,肠里堆了14公斤沙子,显然,这是致命的原因。接着他们又发现许多马也患有同样的疾病。怎么办?部队的战士向当地老牧民请教。老牧民说,给马灌上一些猪油就行了。按此办法果然病马纷纷拉下沙子来,马的病都好了。老牧民说,因为水土关系,这里的马要多吃盐,沙中有盐分,所以马就吞沙。要预防这种病不能按老办法,喂马要在饲料里多加些盐。死了一匹大黄马,救了一群马。上述材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边形B.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试题详情

13.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该法历经20年,共收到222件代表议案,参与提出议案的代表4044人次,并历经四次审议,可谓“二十年磨一剑”。这表明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B.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试题详情

12.从滥垦滥伐到退耕还林,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这说明

A.错误规律阻碍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B.发展经济必须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C.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试题详情

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5日至12月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现在考察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经济增长,还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表明

A.全面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之和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

试题详情

10.“人知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心,如无知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之耻,耻者,治教三大端。”这表明                                              (   )

    A.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试题详情

9.漫画中的母亲把自己牌桌上的失利(“输”)迁怒于身后

看“书”的孩子,这一做法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④违背了事物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8.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往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口号转变为“又好又快”。这表明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主、客观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试题详情

7.漫画《整齐划一》中的主人公

   A.做到整体把握事物

   B.没有坚持适度原则

   C.违背矛盾特殊性原理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