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它。这说明 ( )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能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宏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进入2007年以来,中欧经贸关系更为紧密,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7.8%,超过中美、中日贸易额同期增速。回答13-14题。
13、据WTO统计,2006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占其当年全部立案数的19.9%,远远高于中国对其出口占欧盟进口总额4.1%的比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C、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D、利益相悖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14、在欧盟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在执行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目前正在加强执法建设。这意味着( )
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C、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 D、把握了矛盾的特点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12、经济普查作为和平时期的重大社会动员,是国家掌握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前瞻和决策的基础性工作。 这表明( )
A、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1、2007年8月份以来,北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丹麦、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所谓的“北极国家”纷纷围绕着北极地区的主权归属展开争夺。上述国家之所以要宣布对北极的主权,是因为 ( )
①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②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 ③主权问题关系着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利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遗产。2007年11月,国家出台法定节假日调整方安。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新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回答9-10题。
9、国家新增设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主要原因是 ( )
A、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B、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C、经济上的联系把人们牢固地联结在一起
D、共同心理素质是维系民族稳定的纽带
10、让四大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引来民俗学家的叫好声。让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
①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②传统节日将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需要 ④中华文化将快速走向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之所以要加快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这是 ( )
①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物质保证 ②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出席党的十七大的代表,听取和审议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和决定党的重大问题,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这表明 ( )
A、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C、党的中央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形式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回答4-5题。
4、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外,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还包括 ( )
①选举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 ( )
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②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我管理的基层政权组织
③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国务院法制办于2007年11月5日将《职工带薪年度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授权新华社向社会全文公布,并力求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职工年度带薪休假制度。这表明 ( )
A、国家保护劳动者基本的政治权利 B、国务院认真行使国家立法权
C、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的政治职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