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8422  388430  388436  388440  388446  388448  388452  388458  388460  388466  388472  388476  388478  388482  388488  388490  388496  388500  388502  388506  388508  388512  388514  388516  388517  388518  388520  388521  388522  388524  388526  388530  388532  388536  388538  388542  388548  388550  388556  388560  388562  388566  388572  388578  388580  388586  388590  388592  388598  388602  388608  388616  447348 

21.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劳动合同法草案》2006年开始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第五部法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收到了19万条意见,这在中国的立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劳动合同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4次,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最终以全票通过。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黎建说:“《劳动法》在实施的10多年中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合同签定率低;第二是短期合同盛行,一年一签定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一年数签;第三是试用期泛滥,反复约定试用期;第四是违约金的滥用……针对矿难事故发生后许多矿主刻意隐瞒死亡人数,《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稿中就特意增加了相应的条款,要求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而且要求在建立劳动关系时,要建立职工名册,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更保障中国经济的活力。

(1)材料一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请运用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分析《劳动合同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20.(1)材料一反映了近年来该省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多样化,但工薪收入仍然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所增加,但比例较小。材料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GDP总量逐年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职工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2)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激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④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⑤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公民投资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试题详情

20.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省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及其增长

收入项目
2006年(元)
2006年1-3
季度(元)
2007年1-3
季度(元)
比上年同期
增长(%)
家庭总收入
19954
15381
17364
12.9
一、工资性收入
13016
10074
11238
11.6
二、经营性收入
2544
1960
2302
17.4
三、财产性收入
517
413
486
17.6
四、转移性收入
3877
2934
3338
13.8

材料二

我国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职工工资收入对比表

 

材料三 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仅有2%左右,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的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什么经济现象?

(2)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9.(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不同区域文化影响着区域发展模式。

(2)①要正确看待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长处,也要看到各自短处,扬长避短。②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和谐相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取长补短。

试题详情

19.

区域文化观念与区域发展模式

 
环渤海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区域文化背景
齐鲁文化
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
区域文化观念的特点
因循守旧、务虚封闭,工商观念淡薄,善政治不善经济
开放性、实用性,崇工重商,注重实业强国,强调工商并重
开放性、冒险性、进取性、传统保守性,崇尚商贸、农商并重、义利并重、和气生财
区域发展模式
山东半岛模式(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乡镇和外资企业受到重视)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苏南乡镇和外资工业发展;温州个私家庭工业和商业发展)
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东莞三来一补、合资企业发展;顺德集体、乡镇企业发展;南海国有、乡镇企业发展;中山私营经济发展)

(1)上表蕴含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你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当如何对待与其他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8.(1)①是我国的政府的性质、工作原则决定的。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是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③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要求。

(2)①材料一中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萎缩、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以、人们生活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将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②材料二中气候大会通过“路线图”体现了意识能动性原理,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材料二中我国政府的表示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的要求。④材料三中我国政府重视环保的一系列做法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3)①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②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公民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行政执法力度。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做法,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试题详情

18.背景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出现了冰川萎缩、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以、人们生活受到威胁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在其出台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背景二 针对大气变暖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07年底,全球气候大会通过了旨在减少温室效应、改善全球气候的“巴厘岛路线图”。对此,我国表示将本着“承担共同的但又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背景三 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环保工作。2007年11月,国务院第一次以国发形式印发了《国家环保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一指导“十一五”环保工作的行动纲领。08年2月,国务院已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全面普查工作,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撤销环保总局,组建环境保护部,以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

(1)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政府重视环保的依据是什么?

(2)简述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

(3)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的加速主要归咎于人类的活动。据此某班学生对所在地的企业的大气环保工作进行了调查,并且发现情况并不容乐观。

假如你是该班同学,你准备对促进该地企业搞好环保工作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7.(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如:2008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探索大部门体制,把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本次改革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高效便民、人民满意的政府。

试题详情

17.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1)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请举出你所知道的一则改革事例,并做出评价。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16.(1)价值决定价格。生产和运输成本的提高,造成了世界粮食价格攀升。供求影响价格。生产的减少和消费的增加,是影响世界粮食价格攀升的重要因素。

(2)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农业生产劳动力和科技的缺乏、农产品结构单一、国家扶持不够、粮食市场不完善、粮价不合理。

(3)①国家要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农业生产和粮价的宏观调控。把农业生产成本切实降下来,使惠农措施真正惠及农民。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完善粮食交易市场,方便农民卖粮。②农民要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增收,提高种粮积极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