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 09届广东省高考调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
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 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贡献方式 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A. ①② B.③④ C. ②④ D.①③
1.(09届江苏徐州市)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认识水平的提高
C.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D.英雄人物的智慧和才能
15、(18分) (1)①材料一反映了广东省2007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2)①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上升,从而削弱其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出口。②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可能会促使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解析:第(1)问,首先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说明表中数据体现出来的道理。该表表头文字表明,此表主要反映了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用文字表述出表中的数据关系需要理解表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回答出广东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因。第(2)问,人民币升值后,增加了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的价格,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的内容也应该写进答案之中。
14. ⑴①从材料1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2003年。
②从材料2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良好态势。
③从材料3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
⑵对比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可以看出:随着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的总量在增加,但单位能耗在逐步下降,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向低能耗转型。
⑶材料2和材料3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各种图表来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是一种常见题型,平时要善于培养对各种图表分析的能力。本题提供了各有特色的三种图表,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1)问,要求回答图表反映的现象,就是要概括图表的内容。第(2)问,要求回答三则材料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求回答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第(3)问,材料二、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必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3、(1)①经济信息:表2说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比过去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我国必须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亿万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解析:本题以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背景,坚持了高考命题迎着热点上的原则,考查发展现代农业、文化的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等知识,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第(1)题,要把表中的材料与注结合起来,注意纵向(我国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和横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这样可以得出结论;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则要从农民收入和素质、农业结构、农业素质等方面回答。第(2)题,应先答出理论上文化的作用(理论原因),然后再从文化推动农民素质提高的意义上回答,包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对提供农业人才的作用(意义原因)。
12. (1)图10表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零售环节由政策定价占主导地位逐渐演变为市场调节定价占主导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
(2)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经济职能相应发生转变,财政支出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下降并保持适度的比重;市场不能完全解决公平问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
解析:(1)(2)问是考查考生对图表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图表题,考生要注意图表的标题、表格中数字所反映的趋势,以及图表的注解等。图10是关于我国商品零售环节价格形式变化情况的柱形图,从1978年到2005年的三十年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零售商品定价由国家政策定价为主转向以市场调节定价为主,这反映了已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图1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结合图10来进行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发挥,使得政府职能要做相应的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克服市场竞争带来两极分化和公平问题。
11.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这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金。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解析:第(2)问材料二是一个柱状图示,结合表头分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因此结论就是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营业盈余上升。材料三利润比重增加的原因是工资比重降低,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是初次分配中利润比重过大,劳动者报酬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解决办法就顺理成章了。具体措施要求发散思维,围绕企业提高劳动者报酬问题多角度回答,注意不要偏离企业、劳动者收入、劳动保障这个主题。
9.(1)国际粮价上涨,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因此引起国内粮食出口明显增加。这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必然结果。
(2)前两项措施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第三项措施属于计划手段。
(3)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品。保障粮食的充分供给,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解析:第(1)问,粮食出口增多,主要是国际粮食市场不断升高的粮食价格作用的。这是商品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2)问要求区分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结合事例,难度不大。
第(3)问要求回答粮食的重要性以及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性。后者要尽量从不同角度组织答案,分别说明粮食安全对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8.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供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解析:第(6)题,考查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价格和供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材料看,供不应求导致玉米价格上扬;价格上扬又会刺激玉米产量的增加。这是回答该题的关键。回答时注意设问中的要求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归纳整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