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2009年7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311元。2009年7月1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315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发生上述变化( )
①不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投资 ②将对我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③增加留学和出国旅游的费用 ④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④
3.如果有幸你到上海观看世博会,除了随身携带的零花钱,你的最佳选择是带上( )
A.大量现金 B.信用卡 C.支票 D.外汇
2.国际油价2009年6月3日全面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43美元,收于每桶66.12美元。材料中的66.12美元执行的货币职能与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相一致的是( )
A.预交房租1500元 B.购买一双运动鞋花150元
C.支付工资1800元 D.一部MP4标价328元
1.墨子说“为履以卖,不为履”,意思是做鞋子的人做鞋供人购买,其目的不在于鞋子本身。这里面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商品生产者追逐的目的
C.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 D.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29.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强调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动员令,提出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部队十万余人立即奔赴灾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志愿者从各个方向进入抗震第一线,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同唱响了抗震救灾的雄伟赞歌.我们要弘扬这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1)从价值观角度分析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 (10分)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为什么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6分)
28.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依据。(12分)
27.在连续几年能源消耗高增长、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之后,节能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 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节能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2分)
26.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 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 0 8 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5分)
(2)材料中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 (5分)
25.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创造的一切为人类服务。”这句话蕴含的人生哲理是
A.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
B.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就是物质贡献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在一定条件下,贡献和索取是相互分离的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4.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努力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的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