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 (08合肥市第一次教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也进一步拓宽了人们投资的渠道。对于居民通过存款、债券、股票等投资方式获得的收入,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④是家庭财产性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08合肥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007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 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6 078亿元,增长26.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 090亿元,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会导致( )
①生产资料价格下降 ②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 ③货币流通不畅 ④银行的金融风险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4.(2009·江苏海门市高考适应性考试)改革开放30年来,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权法》明确规定,保护一切合法财产;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样的变化 ( )
A.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有利于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C.必将使个人资产增值
D.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2009·江苏海门)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深入影响,2008年9月份起,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8年10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实行稳健的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经济学依据 ( )
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2.(2009·江苏灌南)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够合理,要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关系,就应该( )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 ④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2009·江苏丹阳模拟考试)升降利率是央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 ( )
①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②刺激居民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③抵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④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09·江苏常州模拟测试)我国近三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和社保支出情况如下:
|
安排金额 |
同比增长 |
||||
2006年 |
2010.02亿元 |
22.9% |
||||
2007年 |
2019.27亿元 |
13.9% |
||||
2008年 |
2761.61亿元 |
24.2% |
上述数据表明国家 ( )
①加大财政支出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②通过财政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 ③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通过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09·江苏南通阶段测试)正在读书的小王一家四口人,爸爸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二十余万元,妈妈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月工资2 000元,姐姐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月工资1 500元,从中可以看出,小王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 )
A.按个体劳动所得 B.按劳分配所得
C.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D.非劳动收入所得
8.(2009·江苏南通高考适应性考试) 2009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9年全国财政赤字拟安排合计为9500亿元。根据统计,这一赤字规模创出了新中国60年的最高纪录,是历史高值的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下列对财政赤字骤然增多的正确认识是 ( )
①这主要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造成的 ②这体现了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③这是我国过去应对经济下滑时的成功经验 ④这是我国扩大内需、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09·江苏泰州模拟考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初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增加财政支出
C.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D.扩大财产性收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