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7.(2009·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图1显示的是“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这种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绝大多数的结构比图2“倒金字塔型”稳定得多。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 ( )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发展经济,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2009·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系统建设,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支持中等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属于 ( )
A.扩大再生产 B.公共消费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D.初次分配
25.(2009·河南实验中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这一举措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关于我国增值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的征税对象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③它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④它的纳税人是购买商品的消费者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4.(2009·湖南岳阳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去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等一大批奥运场馆的建设属于 ( )
A.社会物质储备 B.个人消费
C.扩大再生产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23.(2009·湖南岳阳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去年9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其具体内容是: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和部分减免小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可以预见,提高税率 ( )
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排量乘用车的价格 ②对节能具有促进作用 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 ④能够更好的发挥税收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2009·长沙一中、雅礼中学3月联考)“聚财之度”在于 ( )
A.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套实行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D.保证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21.(2009·长沙一中、雅礼中学3月联考)财政部数据显示,2008年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已完成48946. 86亿元,同比增长25.8%。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 )
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增发国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20.(2009·武汉高中毕业班2月调研)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列举措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是 ( )
①中央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家电下乡”,启动农村消费 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 ④铁道部决定2009年春运旅客列车票价不上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2009·黄冈中学一模)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
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我国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
①两大政策的变化是由于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②两大政策的变化是由于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 ③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失衡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④表明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8.(2009·唐山一模)2009年是全球汽车业的“最困难之年”。2009年1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征国内燃油附加税;随后又下调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对1.3升及以下汽车实行一次性补贴,使小排量车和部分节能环保车迎来最大发展机遇,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政府运用 政策调节经济,该政策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 。( )
A.货币 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B.财政 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C.价格 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D.法律 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