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9.通过于丹的解读,更多老百姓了解了《论语》。这说明( )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最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是传统经典文化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8.如今,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屡见不鲜,他们利用相面、看手相、占卜算卦等方式为人们解答疑问,甚至通过电话、电脑提供“服务”。尽管政府明令严禁此类活动,但算命先生的生意异常火爆。对此现象,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要在文化建设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B 这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C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D 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政府不应干涉
1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这是因为( )
①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大约相当于中原商、周时代,秦淮河流域出现了青铜文化──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核心区发生交往,而融入了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这体现了( )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不同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及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4.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下列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闻名中外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今天的汉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③《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字、词对仗工整,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由此可见( )
A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B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遗产是个民族文化成就的历史标志
1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11.30年前,《光明日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说明( )
A 文化创新推动了实践的创新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
C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先进的文化来源于先进的实践
10.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的“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③蕴含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