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可以看出,各级人大与本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 )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 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0年3 Pl 14 El,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回答8-9题。
6.2010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有关。为此,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行为的专项行动。国家发改委的做法体现了我国政府
( )
①扩大行政执法范围,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②切实履行经济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③严格司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④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就业”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然而它却有个不合语法常规的用法--“被就业”(如下 图)。2009年,一系列用同样方法构成的新词“被××”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中国网民借“被捐款”、“被代表”、“被小康”等词汇表达自己生活中遭受的委屈。这表明( )
①网络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
②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
③政府应重视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
④政府应通过网络公开相关信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 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在政治上,“这个优势”主要是指 ( )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依法治国
C.基层民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3.某国政府在实施经济改革过程中,遭遇议会的不信任案。为此,总理提请总统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由新组成的议会来决定政府的去留。据此可以得出的判断是( )
A.该国政府的活动受议会监督 B.该国政府的产生由总统决定
C.该国议会服从总统领导 D.该国议会的选举由政府组织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应该 ( )
①改革干部人事任免制度,扩大公民对党政干部的选举权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落实人民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权
③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落实公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④创新民主监督形式,为公民行使对政府公务的监督权提供便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让人民监督政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①我国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④行使监督权是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需要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本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
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回答l一2题。
39.(60分)
材料六: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的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大中城市的房价更是令人堪忧。
材料七:为解决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38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会议要求,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8)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不少地方的房产价格开始回落,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请分析房产价格回落对人们生活和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10分)
(9)结合材料七,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10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