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92972  392980  392986  392990  392996  392998  393002  393008  393010  393016  393022  393026  393028  393032  393038  393040  393046  393050  393052  393056  393058  393062  393064  393066  393067  393068  393070  393071  393072  393074  393076  393080  393082  393086  393088  393092  393098  393100  393106  393110  393112  393116  393122  393128  393130  393136  393140  393142  393148  393152  393158  393166  447348 

6.(2010年江苏苏、锡、常、镇联考)2010年7月5日,第23届富士通杯决赛在东京日本棋院进行,中国的孔杰九段执白中盘战胜韩国李世石九段,为中国棋界第三次捧起富士通金杯。当记者问取胜有什么法宝时,孔杰说:我的法宝就是永不言弃、永不言败。下列事例中,凭借坚强意志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是( )

A.勾践卧薪尝胆               B.项羽垓下突围

C.韩信胯下之辱               D.刘邦约法三章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题干的要求是“凭借坚强意志从失败走向成功”,勾践长期卧薪尝胆依靠坚强的意志,最终打败吴国,故选A。项羽垓下突围是指项羽最终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韩信胯下之辱体现了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忍受一时之辱;刘邦约法三章指刘邦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所以B、C、D与题干不符。

试题详情

5.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中国共产党,②明显错误,应排除。

试题详情

4.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解析:选B。题干中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说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因此B符合题意。A说法不符合题意。C、D说法是错误。

试题详情

3.(2010年甘肃兰州模拟)2010年7月3日新浪网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调查报告公布半年后,新浪、大众网等一些网络媒体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报告的公布,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建设,提升了城市品味。这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解析:选C。我国对城市的调查结果,属于社会意识,而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证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正确;A、D本身表述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2.2010年8月3日网易新闻网报道:2010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近日公布。综合类十大流行语是:地震、上海世博会、低碳、房价调控、南非世界杯、维和警察、债务危机、校园安全、十二五规划、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客观地说,这十大流行语,都是上半年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大事的一些精华和“浓缩”,或是世俗生活的一些主流现象。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A、B与题干无关。D本身的观点是错误的。流行语是对2010年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C。

试题详情

1.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解析:选C。本题材料是在说农民在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排除A和B,并且A和B本身观点错误。D的观点也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故选C。

试题详情

28.读下面一段学生来信,回答问题。

还记得,开学后,班里有一个同学一直没来报到。老师家访了解到,这位同学的父亲在外打工受伤后,断了经济来源。老师带头捐了款,同学们也10元、5元地凑钱帮他缴学费,还主动拿来衣物送给他。能够帮助别人,使我们感觉到幸福、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这个温暖、和谐的社会大家庭里,面对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同学们满怀希望,朝着自己人生的目标不断迈进……

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知识简要回答:我们能够从扶危济困中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14分)

解析:本题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查。题目已明确要求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回答,故其难度并不大,关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正确。

答案:(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7分)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7分)

(或答:人生风景千万种,人生道路万千条。但是,只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人生的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无论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给14分)

试题详情

27.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10分)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10分)

解析:对于第(1)问的回答,通过对材料加以理解、综合,从而提取哲学观点,结合材料可得出“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第(2)问考查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要写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表现,然后再分析开发式扶贫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即可。

答案:(1)①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的机制“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

(2)①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免征农业税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持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②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

试题详情

25.在热播的电视剧《三国》中,司马徽对刘备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

B.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C.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D.阶级斗争

解析:选C。“时务”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C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A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故B错误;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故D不能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