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袁隆平先生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A.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D.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答案 B
4.(江苏省苏北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双周测试)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句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 D
3.(江苏省重点学校(致远中学等)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右侧漫画《回报》启示我们应该( )
A.倡导勤俭自强的道德规范
B.弘扬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C.传承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D.坚持法治和德治相协调
答案 C
2、(江西省南昌七校2011届高三联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A、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答案 B
1.(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服饰,包括衣服、鞋帽、头饰、佩戴等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凭着它大体可知是哪一民族。这表明
A.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C.民族服饰是识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志
D.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答案 A
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段考试)(10分)材料一: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材料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共同熔铸了内容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第一问的回答,试分析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分)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分)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题组二
2.(河南省濮阳二高201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文科应届)物联网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主人在路上能够遥控家中的电器家务;顾客在超市能够了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主要信息,假冒伪劣商品将无从遁行;企业信息监控中心能够自动调生产过程;农作物会“主动”发出该浇水、该施肥的各种信息。物联网还将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相关产业的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9分)
(文科往届)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儒学研究院。儒学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实现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儒学有功于中国,孕育出汉唐盛世。有人认为:儒学危害中国,是落后的罪魁祸首。
b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儒学应持的态度。(9分)
答案 a ① 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3分)
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诚信经营,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3分)
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3分)
b(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3)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8.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基本实现直接“三通”。从文化生活角度来说“两岸实现三通”的原因是(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③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7.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2300 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时不在、健康有益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