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9.化学实验中的很多气体是用盐酸来制取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制取的气体中往往含有HCl
杂质,要除去HCl杂质而得到纯净的目标气体,可用如图所示装置。
如果广口瓶中盛装的是饱和NaHCO3溶液,则可以用于下列哪种气体
的除杂装置是 ( )
A.H2 B. Cl2
C. H2S D.CO2
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 NA
B.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和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共8.96L,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时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0.2 NA
C.1mol/LCuCl2溶液中含有的Cl-的个数为2NA
D.25℃,1.01×105Pa时,1mo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7.青石棉(cricidolite)是一种致癌物质,是《鹿特丹公约》中受限制的46种化学品之一,
其化学式为Na2Fe5Si8O22(OH)2。青石棉用稀硝酸溶液处理时,还原产物只有NO,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青石棉是一种硅酸盐原料
B.青石棉中含有一定量的石英晶体
C.青石棉的化学组成可表示为:Na2O·3FeO·Fe2O3·8SiO2·H2O
D.1mol青石棉能使1molHNO3被还原
6. 还原2.4×10-3 mol XO(OH)3+到X元素的低价态时,消耗0.2mol·L-1的Na2SO3溶液
30mL,则X元素反应后的价态是 ( )
A.+1 B.-1 C.0 D.-2
5.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 )
① SiO2可以制光导纤维; ② 水玻璃和漂白粉都是是混合物;
③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④盐酸和食醋都属于电解质;
⑤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⑥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B.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
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将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的气体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再滴入含有品红和
Ba(NO3)2的混合溶液,则发生的实验现象是 ( ) ①红色溶液很快褪色 ②红色溶液不褪色
③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溶液仍然透明
A.仅①和④ B.仅①和③ C.仅②和③ D.仅②和④
2. 北京2008奥运会金牌为金镶玉,直径为70mm,厚6mm。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牌中金属的成分提出猜想:甲认为该金属是由纯金制成;乙认为该金属是由金银合金制成;丙认为该金属是由黄铜(铜锌合金)制成。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取制造这种金牌的材质粉末少量进行实验,加入下面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丙猜想的正误,该试剂应是( )
A.硫酸铜溶液 B.盐酸 C.稀硝酸 D.硝酸银溶液
1.科学家最近发现两种粒子:第一种是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
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第二种是由四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下列有关这两种粒子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四中子”的粒子不显电性
B.“四中子”的质量数为4
C.第二种粒子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同位素
D.第二种粒子的化学式为O4
24.铜既能与稀硝酸反应,也能与浓硝酸反应,当铜与一定浓度硝酸反应时,可将方程式表示为:Cu+HNO3 → Cu(NO3)2+NO↑+NO2↑+H2O (方程式未配平,不考虑2NO2 N2O4)。
(1) 硝酸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 0.004molCu被硝酸完全溶解后,Cu失去的电子数是______________,如果得到的NO和NO2物质的量相同,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若将收集NO和NO2的集气瓶倒立于水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发现无气体剩余,则通入O2的体积为____________;所得溶液(假设溶质不扩散)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 。
(3) 如果参加反应的Cu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10,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没有对该反应中的某些物质的比例作限定,则方程式可能的配平系数有许多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