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0538  400546  400552  400556  400562  400564  400568  400574  400576  400582  400588  400592  400594  400598  400604  400606  400612  400616  400618  400622  400624  400628  400630  400632  400633  400634  400636  400637  400638  400640  400642  400646  400648  400652  400654  400658  400664  400666  400672  400676  400678  400682  400688  400694  400696  400702  400706  400708  400714  400718  400724  400732  447348 

13. 《曹刿论战》一文在鲁庄公提出的诸多迎战条件中,曹刿肯定了其中的一项,因为这一项符合曹刿“取信于民”的军事思想,这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2. 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_______,悠悠,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试题详情

在11-13题中填上原作空缺的部分,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每空1分)

11. 愁因薄暮起,________。时见归村人,________。(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试题详情

10. 下边是对第⑥段文字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总结前文举例,对名人事迹进行评价。

B. 归纳前文内容,强调举例证明的重要。

C. 总结前文举例,突出“发问精神”的可贵。

D. 归纳前文内容,感叹“不能勤于发问”的“可惜”。

第II卷(共97分)

试题详情

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大都”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B. 第①段中加点词“这样的人”,是指善于发问的人。

C. 选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D. “发问”突出的特点是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试题详情

8.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B.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C. 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D.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试题详情

6. 下列课文篇名、人物、作者不对应的一项是( )

A.《故乡》��闰土��鲁迅

B.《我的叔叔于勒》��小弗郎士��都德

C.《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契诃夫

D.《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曹雪芹

试题详情

5.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响应学校提出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创办了《科普小报》。

B. 不论读什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

西。

C. 为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东西,谁也不能否认不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D.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