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语言运用(4分)
放学时,校门口异常拥挤。一同学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他转头就准备走。此时,你喊住他,既想表达你的不满,又想他接受你的意见,你该怎么说?请用得体的语言准确地表明你的意思。
1、按要求填空(共14分)
①但愿人长久, 。(2分)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2分)
③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中,表现词人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句子是:
, 。(2分)
④《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古往今来奸雄第一奇人”是 ,“古往今来贤相中的第一奇人”是: 。(4分)
⑤ “却说女娲练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下一块用,弃置青埂峰下”“那座山正顶上有一块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好精脾,感之既久 ,遂有通灵之意。”上文两块“石”都幻化成”人“形,前者即《 》中的 ,后者即《 》中 。(4分)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蒹葭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君子于役 A《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B 第一层,直抒胸臆盼望丈夫归来,第二层,从正面描写,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却无归期。第三层,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C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D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是很耐人寻味的。 9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10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1对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1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13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8.选出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撼”两个动词用得妙。“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原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个典故,写出了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 D.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通篇抓住写景,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9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0.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1.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2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1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第六册古诗词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浣溪沙 晏殊
A此词选自《漱玉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广为传诵的名篇。 B、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 C、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D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做到了情景结合。浑然一体。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B、这首诗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其中侧面描写运用极为成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描写她的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运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 C、罗敷夸夫是为了打击使君的嚣张气焰,借以摆脱困境的一种手段,这充分表现了她的泼辣智慧。 D、写作上,以抒情为主,融以描写和叙事。在修辞上,由于动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效果更好。
4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9.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B )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9.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A、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 B、“黑云”两句就勾勒出这样的画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 C、“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无题 李商隐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A.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 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 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 前三行全由名F. 词性词组构成,G.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 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 十分耐人寻味。 C. “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 《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E. 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13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9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C. 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D. 从整个构图来看,E. 前四句写景,F. 末句写人。景物是背景,G. 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H.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I.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 J. 并无思乡之情。 1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全对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A.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 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 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 意踌 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 没有提到战争, 然而 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 以兴亡的对比里, 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 既是历史的概括, 也是现实的反映, 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