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0830  400838  400844  400848  400854  400856  400860  400866  400868  400874  400880  400884  400886  400890  400896  400898  400904  400908  400910  400914  400916  400920  400922  400924  400925  400926  400928  400929  400930  400932  400934  400938  400940  400944  400946  400950  400956  400958  400964  400968  400970  400974  400980  400986  400988  400994  400998  401000  401006  401010  401016  401024  447348 

(二)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选自《话说重阳》)(14分)

9.在下面写出文中空缺的两个诗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过重阳节主要有哪些习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细读文章,概况重阳登高这一风俗形成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并作一点说明。(不超过6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一)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堂对话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予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围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围的么?”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没听清楚你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

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省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着他笑,“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帜般展开后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一字一句地对他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然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围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选自钟丽思《向中国人脱帽致敬》)(13分)

5.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环境描写的句子,先在句子下面画横线上,再简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宣布“我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件事,你有何感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话时,答问要机敏,要有针对性,也要注意身份、试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为例,说说“我”的回答好在哪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有创意,表达流畅的最多可获加2分。)

①文中画线处“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请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作者因什么而感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尾一段耐人寻味,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4.诗文名句填空。(8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④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⑤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两句表达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能体现春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写出两个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或古句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在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4分)

论英雄不计成败,(   )风流可鉴兴亡。中华近代,国(   )(   )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   )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

试题详情

4.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乡镇、学校真实的地名、人名,如需要出现,一律用“XXX”代替。

试题详情

3.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美观者可获加2--3分。

试题详情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