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回: 6、翼然: 7、临: 8、作:
1、环: 2、尤: 3、蔚然: 4、深:
(九)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自余为僇人( ) 2 居是州( ) 3 到则披草而坐( )
4 攒蹙累积 ( )( ) 5 外与天际 ( )
6 然后知是山这特立 ( ) 7 悠悠乎与颢气俱( )
8颓然就醉 ( ) 9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八)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汀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这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这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 )俱( )净( ),天山共( )色。从( )流飘( )荡( ),任意( )东西( )。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 。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 )甚( )箭,猛浪若奔( )。
夹岸( )高山,皆生寒( )树。负( )势( )竞( )上( ),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 )呜(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 )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 )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 )反( )(重点句)。横柯( )上蔽( ),在昼( )犹( )昏( );疏条交( )映( ),有时( )见( )日。
1.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 _____;第二段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 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功名”。 ( )
(2)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自然要广揽人才。翰愈作为董邵南的朋友,不愿董邵南去为割据势力卖力。 ( )
(3)翰愈不愿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里的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热情,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人照顾,没人赏识。 ( )
(4)翰愈要董邵南“为我吊诸君之墓”,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之一 ( )
(5)翰愈要董邵南帮忙,“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有。 ( )
(6)“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 ( )
(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上是对像当年高渐离那样出身低微的“感慨悲歌之士”发出号召,要他们出来为天子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 ( )
(8).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作用是婉转地提出董生:今天的燕赵可能已无“感慨悲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能删去。 ( )
(9).“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的作用是: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可能已因风俗易化而不能称“感慨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 ( )
(10.)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很委婉,依据是按照“明送-暗劝-实留”得顺序构思的。 ( )
(11).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作用有二:1.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切。2.暗示董生: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呢? ( )
.3.“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从本文内容看,你觉得翰愈的政治倾向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