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1818  401826  401832  401836  401842  401844  401848  401854  401856  401862  401868  401872  401874  401878  401884  401886  401892  401896  401898  401902  401904  401908  401910  401912  401913  401914  401916  401917  401918  401920  401922  401926  401928  401932  401934  401938  401944  401946  401952  401956  401958  401962  401968  401974  401976  401982  401986  401988  401994  401998  402004  402012  447348 

(三)辨别说明方法。

准确说明事物除了要抓住它的特征之外,还要灵活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指出以下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2、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3、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4、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作比较)

试题详情

(二)理清思路,把握顺序。

1、全文总的思路是:点题总领正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2、作者的行走路线是:从东长安街向西出发,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是由    ,由      的瞻仰顺序。(广场,石道,纪念碑台阶前,台阶,第二层平台,远,近,低,高)

3、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是按照“    --    --    ”的顺序,而在写碑身时,采用“正面--     --    --    --    ”的说明顺序,体现了先      的写法,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中心意思。(台阶, 碑身, 碑座, 背面 ,碑身东西侧上部 ,小碑座的四周 ,碑顶 ,主,次)

4、写浮雕时,作者由      再到   ,最后到   ,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和浮雕所反映的      相一致。(东 ,南, 西, 北,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试题详情

(一)了解相关内容。

1、本文说明对象是: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2、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机地插入记叙和议论

3、文章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正标题标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中心思想;副标题标明了说明对象,表现了作者对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4、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是否都一样?

介绍方法同中有异,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5、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全文回顾:①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三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

试题详情

趣谈中学生活

要求:1、趣谈的内容,同学之间的趣事,如:运动会、联欢会、春游、军训、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的小故事。 2、学生要正确理解“趣”字。语言尽可能幽默风趣,提倡雅趣、风趣,避免俗趣、恶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醒。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

正方主辩:小节并非小事儿,一些不文明的习性乃至一些有损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节引起的。小节,把握不好就会身受其害。列宁说: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刘备教训阿斗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周恩来会待外宾的时候总是处处小心,礼仪得体,着装讲究。日常工作中一些看似细微的习惯,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拘小节者,方能行大事。只有注重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众多细节,才称得上是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成大事者必拘小节。

反方主辩:“小节”是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整日蓬头垢面,可谓不拘小节;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伟大的雷锋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在乎自身利益,更是不拘小节啊!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只有全部精力集中于他的事业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大师。因此我方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第六单元复习要点 21《古文二则》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1、“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2、《私心》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2《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1、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缥碧:青白色。 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体味感受: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2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 1、“以”字句:   以衾拥覆(介词,“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2、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3、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我国古代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24《与妻书》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1、解释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2、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26《庄子》二则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  恃:凭着,依靠。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三、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   》,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四、重点问题: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7《周公诫子》 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1、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往]去,到……去。[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相]辅佐。[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2、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作者__,__(朝)古今诗学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家,姓_名__,曾帮助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犹恐__”就是__的典故。 3、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首先要了解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28《出师表》 1作者:  诸葛亮  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不同  (6)刑赏:罚(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奔走效(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  简(通“拣”)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5、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恐托付不效。(成效)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性行淑均 (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阵和睦  (队伍)俱为一体 (是)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寄臣以大事(把)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6、 成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7、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理解: 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相关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赞《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9. 故乡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 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特色鉴通]

1. 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 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试题详情

(三)试题样式

1.除了道家、儒家,还有哪些主要思想流派?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儒家
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提出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法家
韩非子
认为历史后代总要超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倡法治。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写出《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四个。

                       

3.四书是:               

 五经是:                   

(答案:1.2.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3.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

口语交际

漫谈音乐的魅力

音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音乐可以静心、陶冶人的情操!而一首好的歌词就是词人的诗心,谱曲是作曲者的乐心,和演唱者的艺心一同引起共鸣,交织成一个充满和谐喜悦的音乐世界!而一段美妙的音乐,也往往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曲蒙古长调让我们犹如驰骋在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上;一曲婉转悠扬的江南丝竹,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百转千回的小桥流水间;一曲高亢嘹亮的《喜马拉雅》,让我们产生恍然若隔世的错觉,梦里曾在雪域高原,雅鲁藏布江畔流连……音乐给我们的灵魂自由翱翔的空间,音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音乐是人世间飞舞的精灵。它在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它的魅力。

交流自己喜欢的乐曲和歌曲(可从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赏析音乐的内涵三方面入手)

示例:《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1928年双目失明,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就流浪到街头卖艺。他的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抒发了人间最真诚的音乐情思,在对自己坎坷人生深情、悲愤的忧思之中抒发出忧民忧世、忧国的情操。那凄婉的曲调被二胡特有的音色奏出,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型现代诗歌研讨会

“诗歌欣赏之我见”示例:诗歌欣赏要注意诵读。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所以,诵读诗歌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例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而略带一丝忧伤。朗读时节奏不宜强,速度不宜快,声音更不宜大,要做到轻松、柔软、舒缓。

如何看待商业广告

试题详情

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国(2)老子骑青牛出关(3)庄子梦中化蝶(4)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故事

2.“诸子百家”的名言

(1)有朋至远放来,不亦乐乎?--孔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5)兼相爱,交相利。--墨子(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诸子百家”和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歧路亡羊》-《列子》

《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运斤》-《庄子》)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揠毛助长》-《孟子》

4.“诸子百家”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论语》安不忘危《周易》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安如磐石《荀子》

5.对“诸子百家”的评述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苏洵曰“其锋不可犯”。汉赵岐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3)《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荀子尤其善用比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4)《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5)《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但又把事物变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且忽视了转化的条件。文章中的语言如诗一般有韵律,但它不是抒情和叙事,而是阐述哲理的议论文。

(6)《孙子》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它在《武经七书》中居于首位,其中许多著名的论断,至今仍是不可违背的军事规律。日本人称之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明代传人欧洲各国,有许多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齐名,但成书却比《战争论》早两千多年。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7)《墨子》是先秦墨子著作。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其文章朴实无华,不尚文采,但逻辑性强,注重说明理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概括性的推论。

(8)《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在政治上,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哲学上,继承荀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又吸取了老子哲学个的某些辩证法因素。其文章绝大部分属于论辩文,重在演绎、归纳、分析、综合,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说理透辟,辨驳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9)《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书中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文章语言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机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王方,晚周诸子之说,莫能先也。”

(10)《列子》,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佚。起思想内容较驳杂,有宣扬顺应自然、消极无为的,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观点的。书中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书中的民间创作所特有的清新活泼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6.四书五经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左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

试题详情

1.答:(1)调查某村(社区)总人口数,老年人人口数,老年人所占比例;(2)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数,孤寡老人占老年人比例;(3)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的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受助程度。评分标准:列出一点给1分,共3分。2.开放题:评分标准:能从如何解决孤寡老人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且语言通顺的给2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

试题详情

2.写出两句尊老的名言

(1)                   

(2)                    

试题详情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