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2013  402021  402027  402031  402037  402039  402043  402049  402051  402057  402063  402067  402069  402073  402079  402081  402087  402091  402093  402097  402099  402103  402105  402107  402108  402109  402111  402112  402113  402115  402117  402121  402123  402127  402129  402133  402139  402141  402147  402151  402153  402157  402163  402169  402171  402177  402181  402183  402189  402193  402199  402207  447348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0.请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试题详情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试题详情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试题详情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试题详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我欤        得:        

③曾子妻之市          之:        

④妻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试题详情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答:                                    

                                       

试题详情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试题详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试题详情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焉          ②是亦不可以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斯人,吾谁与归

试题详情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