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2379  402387  402393  402397  402403  402405  402409  402415  402417  402423  402429  402433  402435  402439  402445  402447  402453  402457  402459  402463  402465  402469  402471  402473  402474  402475  402477  402478  402479  402481  402483  402487  402489  402493  402495  402499  402505  402507  402513  402517  402519  402523  402529  402535  402537  402543  402547  402549  402555  402559  402565  402573  447348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试题详情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试题详情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试题详情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试题详情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试题详情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试题详情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试题详情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试题详情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试题详情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