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2688  402696  402702  402706  402712  402714  402718  402724  402726  402732  402738  402742  402744  402748  402754  402756  402762  402766  402768  402772  402774  402778  402780  402782  402783  402784  402786  402787  402788  402790  402792  402796  402798  402802  402804  402808  402814  402816  402822  402826  402828  402832  402838  402844  402846  402852  402856  402858  402864  402868  402874  402882  447348 

3.第三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5.“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请联系学习、工作、生活某个方面的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积极创新的。(50字左右。4分)

答:                                     

                                        

                                        

                                          

试题详情

4.⑥⑦两段提出创新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一是要           ,二是要           。(每空不超过5字。4分)。

试题详情

3.第②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而第⑤、⑥段运用了论证方法是         。(2分)

试题详情

2.文章第①段引用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话阐明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段的引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试题详情

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②回顾过去,近观现实,我们可以想一想,联产承包是创新,经济特区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是创新,社会办学是创新,企业改制是创新,“一国两制”是创新。还有各行各业的改革,各行各业的开放,也都是创新。创新使我们认识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创新使我们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③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新也会变成“旧”,因而需要“更新”。我们应该突破前人,后人也肯定会突破我们;我们可以突破别人,别人也可以突破我们。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在新的奋进征途中继续奋进。

④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不少同志都谈到,创新应该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绝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只等着上边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等着别人创新。

⑤一般地说,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等。创新的-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⑥创新不是盲目蛮干,而要有科学精神。不遵循客观规律,或者调查研究不细,专业知识不精,或者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就要打破旧模式,改变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新观点新思路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一些人暂时不认识、不理解,这不奇怪。我们既不要因为有阻力而失却了创新热情,又要善于用事实用实践说服和教育更多的人支持、理解和参与创新。

⑦既要创新,又要把消极影响和各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同样重要。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

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希望在于创新,未来在于创新。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以创新的精神与创新的实践,不断把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汪金友)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                                   

试题详情

4.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并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试题详情

3.文段⑸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再分别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或名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