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二)《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参考答案
5.激动、颤栗。(一词1分)
6.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1分);在涪江边散步时思考(体味)涪江在抵达嘉陵江(汇入长江)前的艰辛历程(2分,其它相近的答案,视概括准确、语言通顺酌情给分)
7.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2分)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只要能强调“过程”重要性,均给2分。例如: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能看出是引用这句,不论是否完整)
8.共2分,所作批注,合乎要求,视贴切、精彩、深刻、独到、通畅程度酌情给分。
9.共2分,要求表现“重视过程”,视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的情况酌情给分。
读懂内容:我看见春天的第一朵鲜花,想起前些天恶劣的天气想象着这朵小花是历经怎样的痛苦与艰辛,才能绽放今天的美丽;联想自己的生命旅程和去年夏天我在涪江散步时的思考,从而感悟“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读懂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赞叹春天第一朵鲜花,其实赞叹它不畏艰辛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并获得文末的启示(末段)。
读懂写法:从鲜花到自身,从河流到生命,感悟鲜花,感悟生命。
读懂语言: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手法,巧用对比来烘托,突出主题思想。
第15天
(一)《神奇的彩色棉》参考答案
1.彩色棉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3分。每空1分,说明方法填两种即可)
2.①种植过程中不需农药;②纺织过程中不需化学染料;③色彩自然柔和,永不褪色。(3分。意思相同即可。)
3.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在未来5年内,我国彩色棉产量可达1.2 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2分。每问1分)
4.不能删去。因为“相继”意思是“先后”“一个跟着一个”,从时间概念上准确科学地说明一些国家对彩色棉种植的研究是先后取得成功的。(3分)
(二)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①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②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A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③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④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⑤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⑥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B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⑦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⑧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C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5.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2分)
答:
6.“春天第一朵鲜花”的经历引发了作者对往事是回想,请概括“回想”的主要内容。(3分)
答:
7.找出文中揭示主旨的语句;再从你的积累里,写一句与主旨句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4分)
答:
8.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或以谈感悟理解,后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一画线句(标有序号ABC)作批注。(3分)
示例: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批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选语句:
[批注]:
9.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作者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答:
参考答案
(二)《一朵早醒的桃花》参考答案
(此文题目出得太碎太繁,当然也可以看出此文的考点实在是非常丰富。文章绝对是好文,故在参考答案后附了一篇相关的赏析文章,会有助于老师学生更好地把握它。建议作为精讲精读篇目。)
6.早醒灿烂孤独(点拨:参考答案如此,但因为题目问得不明确,还应该有其它答案。如:①生命的先觉者②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没有留下记忆就消逝了②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
7.(1)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
(2)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3)追随者摹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点拔:此题较难,但很容易想到2、3两点,答题时可多答一二点,只要言之有理就有得分机会。)
8.(1)最早开放时,独自忍受无边灰暗的背景。
(2)群花开放时,大家不认识它,不记得它。
9.(1)无力改变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的世界。
(2)勇敢、执着、自信、乐观(点拔:意思相近的词亦可,不过这类题尽量用公认恰当的答案,不需求新。)
10.(1)桃花开放时,既是孤独寂寞的,又是独立无畏地开拓的。
(2)起强调突出作用,表现桃花旺盛的生命活动,与死寂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其营造春天,唤醒生命的作用。
11.(1)渲染环境的颓败景象,引起对桃花的怀念。
(2)表现环境的寂寥冷落,为桃花设置背景,为写其骤然开放作铺垫。
(3)由近及远,由下而上(由点到面,由封闭到开放)
12.可以从下面选定一个角度,简述个人理解。
(1)由第⑩⑾段,赞扬桃花早醒,唤醒群花的先觉精神。
(2)由第⑿⒀段,评述人们评价看待早醒的花与群花的态度。
(3)由早醒的花与群花所遭受的不同看待,评说命运结局。
附:《一朵早醒的桃花》赏析
灿烂而孤独的先觉者
这是一篇咏物散文,作者以清丽的语言,着力描绘了“早醒的桃花”这一形象,其外观之形与内在之神,和谐而统一。它的生命历程和境遇,生动而深沉地展示了比较丰富的生命特色和意义。全文读来诚挚而冷峻,深彻而凄婉,很值得品味鉴赏。
这朵桃花是早醒的。在残冬季节,在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的世界里,它独自站立枝头,骤然开放了。它营造着春天,生命年华绚烂而美丽,动人的笑靥扮靓了一个季节,于是本来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世界因它而精彩;它引领着春天,一朵独秀,敢争天下先。它满怀喜悦,用甜柔新鲜的声音召唤着枝条和根须,于是又有很多生命在萌动,一个接一个的蕾聚成了,一朵接一朵的花盛开了,它们拥有和分享着春天。作为春的使者,它带来了春的讯息;作为生命的先觉者,它身先傲放,却功成不居!
这朵桃花是灿烂的。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已全都熄灭了。在被世界遗忘的小院里,裸露的桃枝是苍黑的,孤寂的墙是白色的,楼房是苍灰的,连栅栏也是萧索的。而它,这朵桃花,却毫无顾忌、毫不嫌弃地“舒展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它“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颓败之中现生气,灰暗之中一点红,红透了露珠,红醉了蜜蜂,这朵桃花的灿烂一如天使的微笑,让人迷恋而又振奋。
这朵桃花是孤独的。作为生命的先觉者,它注定是孤独的。“它独自站在枝头”,忍受无边灰暗的煎熬。它没有伙伴,只得将目光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这不是失望,而是坚定与执着。虽遭睥睨,虽太小太轻太弱,但它仍义无反顾地毫不羞怯地“独自营造着春天”,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与乐观啊!待到群花烂漫时,它却零落成泥了,大家不认识它了,不记得它了,一如人走茶凉的孤独与落寞!
这朵桃花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什么也没留下,甚至连记忆。花开花落,生命仍在轮回。先觉者引导着一个季节,也引导着一个时代。灿烂也罢,孤独也罢,存在过的曾经却亦能获得永恒,犹如这一朵早醒的桃花。
艺术表现上,衬托手法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一是以形象衬形象,即以次要形象衬主要形象。文中除描绘“早醒的桃花” 这一主要形象外,还凝练地刻划了“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和暖的风”、“露珠”、“黄蜂”、“观赏者”等众多次要形象。如写观赏者,他们只看到群花,未看到早醒的桃花,用他们不当的评价反衬出早醒桃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此体现其开拓早醒而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寂寞。二是以环境衬形象。文中多处写到了环境,或冷色或暖色,或昂扬或沉郁,为形象创设了很好的背景。如第五段,写出了环境的寂寥冷落,为桃花设置了一个冷色阴郁的背景,为写其骤然开放作了铺垫。 第13天
(一)《偶然的发现》参考答案
1.(3分)“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2.(3分)用人们熟悉的事情作例子,通俗易懂而又形象地解释花粉在水面上动个不停的现象即布朗运动。(能从“通俗形象地说明问题”的角度回答,即可得分)(点拨: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个考点。)
3.(4分)因为两者只是相似,并非“一个样”。用“差不多”能准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只是“相似”(意思对即可得分)(点拨:属于说明文语言这个考点。)
4.(4分)①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不是唯一的。(答案不限于此。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点拨:根据分值,最好能用分条列举之法答出2-4点,可保证不失分。)
5.(3分)示例:①看到苹果落地,牛顿受到启发,提出了“万有引力”说。②从壶水滚沸的现象中,瓦特获得启发,发明了蒸气机。(答案不限于此。合乎题意、表述清楚即可得分)(点拨:表述的格式要规范: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结果。)
(二)一朵早醒的桃花
①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②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③我想念一朵小花。
④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⑤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⑥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栅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⑦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⑧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⑨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⑩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⑾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⑿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⒀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哪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⒁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⒂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6.文中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的形象的文字是___________ ________(2分)
7.“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意义?请从三方面来回答。(3分)
答:
8.“早醒的桃花”的“孤独”表现在哪里?(2分)
答:
9.天空和白杨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桃花怎样的精神?(4分)
答:
10.“它独自站在枝头”“独自营造着春天”,“露出新鲜的浅笑”,“声音那么甜柔新鲜”等句中反复用了“独自”和“新鲜”,请回答:
(1)“独自”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新鲜”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1.文中多次写到了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②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第⑤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第⑥段写桃花“张开纯真的眼睛”看外界,视觉是怎样变化的?(2分)
答:
12.根据第⑩至第⒁段内容,选定一个方面阐述自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1.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3分)
答:
2.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3.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4.下面是从文中筛选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答:
5.花粉在水面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3分)
答:
第12天
(二)《雪山向日葵》参考答案(又是一篇好文,宜精讲精读)
5.雪山向日葵不是围着太阳旋转的。(或: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点拨:能用文中的原文或词句回答而题目又没有要求自己提炼的,尽可能采用前者。)
6.不行。写这各种猜测,又加以否定,更好地突出了不围着太阳旋转是雪山向日葵不盲从、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的精神。(点拨:此题涉及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和对主旨的理解。)
7.颂扬了雪山向日葵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点拨:盲从、谄媚、勇敢、叛逆等都是文章中的字眼,要能读出来并把它们合在一起。)
8.盲目信从和简单的概念化,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或:只有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抓住事物真谛,得出独到的见解。)(点拨:从主旨的角度或从作者认识事物的方法的角度都可以作答。)
9.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托物抒怀”)作者用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的雪山向日葵,象征了具有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精神的人。(点拨:第二问即答用…象征…)
补充资料:
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答案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笼统地说向日葵“朝着太阳”,是不准确的。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为了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向日葵也停止了生长,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把花盘固定朝向东方。张抗抗在天山脚下看到的是已盛开的向日葵,所以只看到它们一动不动地面向东方。
为什么最后要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东方,可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却有助于烘干夜晚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有益于向日葵的繁衍。
难道是张抗抗不懂科学吗?非也。张抗抗笔下的雪山向日葵是文学意义上的向日葵,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隐喻和象征,具有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的人格精神,故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正如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梵高笔下美学意义上的向日葵一样。
附:《雪山向日葵》赏析
张抗抗的《向日葵》,是一篇文笔朴实、清新自然、饱含哲理的散文佳作。“向日葵”本该有“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天性”,然而雪山下这一大片美丽如“天边扑腾着”的“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却“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作者以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这一现象后,拨动思想的琴弦,在一连串的疑问与对疑问的否定中最后领悟雪山向日葵是因为“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就不愿再盲从”,不再有“丝毫谄媚的谦卑”。作者层层设问,逐层铺垫,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深思。篇末点题,水到渠成,在朴实而深情的笔触中揉进对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人格的精神的深深赞美,显示出深邃的意蕴。文章同时启迪我们:盲从和简单的概念化将使人进一步远离真实与真理,要抛弃盲从和简单的概念化,在“背对太阳”中留下“直立”的背影。
再附: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听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有太阳的时候
也仍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1983年
第11天
(一)《路面上的新科技》参考答案
1.颜色不同(或“呈暗红色”)、材料不同(或“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2分)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2分)
2.(1)①美化市容(1分)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提示司机减速”)(1分)③方便交通管理(1分) (每超过3个宇扣1分)
(2)①透水(1分)②分流(或“回收”)(1分)③密封(或“防渗”)(1分)(如两题都做,以答得较好的一题给分)(3分)
3.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答到一个方面给1分)(意思对即可,2分)
4.C(3分)(点拔:A项,北京上海仅仅是局部地区铺设;B项,4%左右,被改成了不足4%;D项,德国计划到2010年才改造完90%,只是计划,并未实施。答此类题重在把握选项是否偷龙转凤或无中生有或歪曲事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