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3279  403287  403293  403297  403303  403305  403309  403315  403317  403323  403329  403333  403335  403339  403345  403347  403353  403357  403359  403363  403365  403369  403371  403373  403374  403375  403377  403378  403379  403381  403383  403387  403389  403393  403395  403399  403405  403407  403413  403417  403419  403423  403429  403435  403437  403443  403447  403449  403455  403459  403465  403473  447348 

1、解释: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试题详情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试题详情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④

试题详情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试题详情

1、  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

试题详情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

名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试题详情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试题详情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试题详情

1、  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试题详情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