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②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 于是鸱得腐鼠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1、 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水陆草木之花 B 劳其筋骨 不独亲其亲
C 委而去之 面山而居 D 皆朝于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以”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 )
A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 不以物喜
C 能以径寸之木 D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练一练:
1、 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例:蹲其身。(《童趣》)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译为:到。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表示比较,译为:比。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三)而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