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3445  403453  403459  403463  403469  403471  403475  403481  403483  403489  403495  403499  403501  403505  403511  403513  403519  403523  403525  403529  403531  403535  403537  403539  403540  403541  403543  403544  403545  403547  403549  403553  403555  403559  403561  403565  403571  403573  403579  403583  403585  403589  403595  403601  403603  403609  403613  403615  403621  403625  403631  403639  447348 

道傍有甫田(大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谓曰:“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子盍(何不)示我以耕之道?”行者于是解衣下田,忙忙然,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谁;哪个)为逸而孰为劳乎?”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试题详情

4.这个故事传说给人以启示,请你说说:

①给平常人的启示:            

②给为官者的启示:            

③给执法者的启示:            

试题详情

3.翻译句子。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为天下笑。

试题详情

2.文章活画了一个昏君的形象,请按要求摘录原文。(多摘少摘不得分)

①荒淫:        

②昏庸:        

③下场:       

试题详情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⑤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⑦(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

[注释]①宅:居住,这里指处于。②丰、镐:地名,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③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④王路:官道。 ⑤即:如果。 ⑥褒姒:幽王的宠妃。 ⑦丽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戎寇至(   ) ②褒姒大,喜之(      ) 

因数击鼓(   ) (   ) ④鼓其上(      )

试题详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楚人?

试题详情

2.解释句中加点词。

①吏遂缚县(  ) ②可以隐形(   )

试题详情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携叶入市上,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审问),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我国古代还有个故事与这个故事惊人相似,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试题详情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试题详情

2、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