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0mL1mol/LFe2(SO4)3溶液中,Fe3+和SO42-离子数的总和是NA
B、在常温常压下,0.1mol铁与0.1mol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约为0.3NA
C、标准状况下,22.4LNO和11.2LO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为1.5NA
D、S2和S8的混合物共6.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一定为0.2NA
5.下列各项中在容量瓶上必须表明的是
①容量 ②刻度线 ③温度 ④压强 ⑤物质的量浓度 ⑥用于配制酸溶液或碱溶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忽略不记)。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A.
B.
C.
D.
3、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
A.紫外光谱 B.红外光谱 C质谱. D.核磁共振谱
2、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A.NaOH B.SiO2 C.Fe D.C3H8
1.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活性氧,Na2SeO3的作用是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3.(9分)为测定(NH4)2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各40.00mL,加热到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SO4和NH4HSO4固体分解的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状况):
实验序号 |
样品的质量(g) |
NaOH溶液的体积(mL) |
氨气的体积(L) |
Ⅰ |
7.4 |
40.00 |
1.68 |
Ⅱ |
14.8 |
40.00 |
3.36 |
Ⅲ |
22.2 |
40.00 |
1.12 |
Ⅳ |
37.0 |
40.00 |
0.00 |
(1)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由Ⅰ组数据直接推测:标准状况下3.7g样品进行同样实验时,生成氨气的体积为 L;
(3)该混合物中(NH4)2SO4和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欲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选择第 组数据,由此求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2.(12分)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3CuON2+3Cu+3H2O
(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2O)]时,请用图中所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是____ ___,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
_____ 。
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出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④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_____ ___。
A.CuO未全部还原为Cu B.CuO受潮 C.CuO中混有Cu
(2)如果仍采用如图所示的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
A.m(Cu)和m(CuO) B.m(N2)和m(H2O) C.m(Cu)和m(H2O) D.m(NH3)和m(H2O)
20.(6分)已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BrO3->ClO3->Cl2>IO3->I2。现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按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第2个离子方程式可不配平):
。
21.(8分)右图中所涉及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C为单质,且为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D为黄绿色气体;E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单质之一,其余为化合物。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及次要产物均已略去。
(1)指出MnO2在相关反应中的作用:反应①中是 剂,反应②中是 剂。
(2)若反应①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则A是 ;若反应①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则A是 。
(3)写出B与MnO2共热获得D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B与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9.(6分)某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NaHSO4、BaCl2、MgCl2、NaCl、NaHCO3、NaAlO2(或Na[Al(OH)4])中的一种或几种,对试样进行检测,有如下的实验现象:①取少量该固体物质,加水溶解,最终得到澄清溶液,没有沉淀和气体;②向所得澄清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至过量时沉淀消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写化学式,下同);
(2)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