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4584  404592  404598  404602  404608  404610  404614  404620  404622  404628  404634  404638  404640  404644  404650  404652  404658  404662  404664  404668  404670  404674  404676  404678  404679  404680  404682  404683  404684  404686  404688  404692  404694  404698  404700  404704  404710  404712  404718  404722  404724  404728  404734  404740  404742  404748  404752  404754  404760  404764  404770  404778  447348 

3.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人生如茶·静心透悟

喝茶的日子

叶倾城

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

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

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

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

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

(选自《悬崖上的草莓》,江苏文艺出版社)

哲理意蕴

人生如茶。王蒙说:“茶是魂,是韵,是趣味,是机智,也是微笑与漂移,舞蹈与飞升,嗜茶者多半是好相处的人。”我以人生当茶喝,因茶制宜,专心泡制,细心品味,静心透悟。叶倾城以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预示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茶的身世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茶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如茶,茶似人生。茶有三味,甘苦自知。世事纷扰中,用心品茗,不仅能够冲淡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还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因此,喧嚣繁杂的尘世,我们不仅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全文以对茶的认识感受为线索,逐层深入,语言平淡而不乏睿智,富有哲理。

且读且思

试题详情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题详情

1.三国魏人李康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本文作者却说: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说法的?

试题详情

4.学过本文后,你是否对玄奘有了崭新的认识?你是否同意周国平先生的观点?

试题详情

3.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

试题详情

2.文章第一段列举各国国君和唐太宗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试题详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试题详情

4.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位置”的思想认识。

历史人物·玄奘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周国平

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十七年,译经用了十九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归俗,“共谋朝政”,也遭婉谢。

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高僧大德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作为对比,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纷纷谈论和研究西学,但是,不必说在西学造诣上名冠欧美,即使能与那里众多大学者平起平坐的,可有一人?

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古代和7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人们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其实,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选自《视野》2009年第6期)

警钟长鸣

十七年取经,十九年翻译佛经,历史上,还有谁能像玄奘一样,既是探险家、外交“高手”,又能静心治学,穷其一生,成就学术伟业?然而,让作者感到悲哀的是,在中国,玄奘的故乡,大家只认识一个被娱乐化的玄奘,一个仅有个代号“唐僧”的玄奘,而真正的玄奘,却被模糊和遗忘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让我们重新记起和认识我们民族历史上这么一位世界级的文化伟人,因此向国人发出洪钟般的强音--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且读且思

试题详情

3.在作者看来,他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是最适合他的。他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是什么?这个事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试题详情

2.为什么说“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殊不容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