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作者认为对缺失的最佳补偿是
3、在原文直接画出作者对周围的人既感激,同时又说它伪善的句子。
2、文中谈出了每个人都有欠缺,但总结起来,真正所欠缺的是
1、作者的同事们断定作者没有瞎的依据是:
5、学习本文后,请简单扼要地谈谈你的感想。(不超过80字)
答:
面对缺失
因瞳孔边有一小点异物,做过排除手术后,右眼被复盖上了一块白亮的纱布。那天有阳光,布大概显得格外耀眼。
照常去单位上班,照常去食堂打饭。同事们朋友们看见后,没有一个不惊讶不关心的。 “怎么了?”一概这么问。
“瞎了。”我一概这么回答。
一概笑笑。他们断定我不会瞎的,瞎了的表现方式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无所谓,这样的轻松自如。
那么真瞎了应该是怎样的?大约起码应该有这么个程序--首先应该有一段时间不上班也不出门,连工资也让人代拿。慢慢地同事们互问是怎么回事,怎么好久不见这人了,然后一个告诉另一个,轻轻的,然后唏嘘感叹一阵,都说要各自珍重。接下来就有一批又一批拿着鲜花水果来探望的人。安慰,或者不安慰;劝说,或者不劝说;故作轻松,或者不故作轻松……最后我终于能面对现实,勇敢地上班去了,一只眼睛蒙着白亮的纱布,或是戴着晦涩的墨镜。像说好了似的,同事们朋友们特别友好地同我打招呼,但绝没人注意我的眼睛,绝没人会唐突地问“怎么了”,他们其实对我视而不见。这时我从心里感激这世界,感激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护了我的玻璃般薄脆的自尊。
这一个过程看来是约定俗成的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对于有所缺失的人,还是对于周围那些富有同情心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欠缺。缺少金钱,缺失美貌,缺少才智,或缺少一个健康的器官,而且很难说哪一样缺少比之别一样更值得人同情,但我们真正欠缺的往往并不是看得见的那些缺失本身,而是正视缺失的勇气。我们都乐意同情别人,是因为在同情别人的缺失时也顺手掩藏了自身的缺失。
省去那个看似文明但本质伪善的过程可以吗?这样也许大家都更轻松些更无畏些,而这是所有缺失的最佳补偿。
4、你同意“事业是生命之盐”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答:
3、本文第三自然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和 ,其作用是
2、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事业和盐的共同之处:
1、本文中心论点是:
7、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答:
事业是生命之盐
“事业是生命之盐,如果一生在事业上无所作为,人生将淡而无味”,这番话并非是名说, 而是出于山西省一个二十几岁的普通轧钢工人之口,但却道出了事业的重要。
盐,价格低廉,平平凡凡,却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名贵的菜蔬,离开了盐会淡味,难以下咽;一个高明的厨师纵有味精、五香粉之类的佐料在手,离开了食盐,也炒不出可口的佳肴。事业和盐有共同之处。事业平平凡凡,但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生的核心;事业,又是一个人理想的化身,它决定着人生的价值,描绘着生活的色彩。有人把事业和盐作比,称事业是生命之盐,确实是既新颖别致,又十分贴切地说明了事业的真谛。
把事业作为人的生活的主旋律,虽然并非小河流水般的悠闲,但能给人带来幸福,使人生充实而有味。国际主义者白求恩在国内的生活条件是很舒适的,但他却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在抗日前线,不要说高级生活设备,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证,但他在为八路军战士服务的事业中找到了幸福,他觉得在中国的这段生活,比在国内更有味。反之,一个人终日无所事事,条件再优越,生活也未必有味。有的人腰缠万贯,把精力耗费在吃喝玩乐之中,在精神上他们实际上一无所有,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离开了事业这个“生命之盐”,佐料再多,生活也将是淡而无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年轻的朋友,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真正有味,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加倍地珍惜事业这“生命之盐”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