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5198  405206  405212  405216  405222  405224  405228  405234  405236  405242  405248  405252  405254  405258  405264  405266  405272  405276  405278  405282  405284  405288  405290  405292  405293  405294  405296  405297  405298  405300  405302  405306  405308  405312  405314  405318  405324  405326  405332  405336  405338  405342  405348  405354  405356  405362  405366  405368  405374  405378  405384  405392  447348 

1、投影题目:

A.见课本第161页6幅漫画,进行看图说话,要求点出中心,按画面内容有条理的说话。

B.向在坐的各位老师介绍你的教室,要求语言优美,条理清楚。

C.下课铃响了,有的老师马上下课,而有的老师仍在起劲的讲课,请你针对老师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试题详情

3、如何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

引导明确:① 时间顺序。如《我的一天》应怎么来安排材料的顺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要用时间顺序,先发生的事情先说,后发生的事情后说,一步一步,从头到尾说出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② 空间顺序。在介绍某一建筑物或某一环境时,常常按照地点、方位的变换即空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外及内,或由内到远,或由上到下等。如介绍《我的学校》,就可以用空间顺序,把事物层次分明的介绍。 ③ 逻辑顺序。就是把众多的说话材料,按照它们的性质及内部联系,科学的加以分类,从不同侧面表达中心。如《烛之武巧言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三个理由就属于逻辑顺序。

试题详情

2、交流明确:

① 说话要有明确的目的,确立中心。

② 要安排好材料的先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层次要清楚。

试题详情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探究:怎样才能使说话有中心、有条理?

试题详情

(二)“说话有中心,有条理”可以救国

1、大屏幕投放《烛之武巧言退秦师》的配画文段: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受郑文公的委派,见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联军围攻郑国都城,郑国人知道自己死定了。如果灭亡掉郑国能够对您有好处,您劳师动众自然还值得。但是,隔着晋国的大片疆土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贵国的边疆,您会懂得这是不大好办的。何必帮助灭亡掉郑国来便宜您的邻邦?邻邦的版图扩张,就是贵国的实力削弱啊。如果能够保留下郑国,作为您东方通道上的接待站,这对您也并没有害处。再说,那个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等它在东方向郑国开拓了疆土,就会再向西方去搞扩张。如果不去损害贵国,它又好向哪里去夺取土地!像这样损害贵国来养肥晋国的做法,您要多考虑啊!”秦穆公听了打心底同意,就跟郑国定了和约,晋国看到这种情况,也就撤兵回国了。

2、学生自读。

3、学生复述故事。

提示:注意国家、人物,并出示秦、晋、郑三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烛之武的这番话中,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5、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话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说话的中心、充足的理由两方面回答。

A、有明确的中心:紧紧围绕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这一中心来谈。这就突出了问题的关键。

B 、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秦穆公:一开头就表明自己是为秦国的利益来做说客的,这就消除了对方的戒心;接着从地理位置分析灭郑对秦有害,存郑对秦有益。最后指明晋国才是秦国的潜在敌人。这番话说的有条有理,使人一听就信服。

6、说话有中心,有条理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丁晓明对哥哥说的那段话应如何修改才能显得有中心、条理明确?

① 可确定一个中心:班里发生的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刘伟受伤,担心自己班和二班的篮球比赛不能取胜。(也可确定其他的中心)

② 学生讨论交流。

试题详情

(一)说话没有中心、没有条理让人不明白

1、投影:丁晓明放学回家后向哥哥说的一段话:

“哥哥,今天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明天我们班和二班举行篮球赛,刘伟不能上场,我们班的实力就会受到影响。我的同桌刘伟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可棒了,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他还是我们班篮球队的队长,是组织前半场进攻的主力。运动会上,他又是全校的短跑冠军,百米决赛像飞的一样,我怎么也跑不过他。今天第三节体育课,老师进行百米测试,六个人一组,每组跑两次,选一次最快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我和刘伟分在一组,第一次赛跑,刘伟比我快0.3秒,第二次他又跑在最前面,可是最后冲刺时,他摔了一跤,脚扭伤了,肿的老高,结果我跑了第一。本来有把握赢球,现在看来胜负难分,大家都很担心。”

2、一生读这段文字,其他学生思考:丁晓明要告诉他哥哥什么事?

3、学生回答,引导明确:

晓明的话没有明确的中心,而且叙述比较乱,说话不清楚,他的哥哥很难听懂他说话的目的,我们也不明白。

试题详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听说训练课---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认识“说话有中心,有条理”的重要性 。

试题详情

有一次我去集市买东西,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路边有十几个卖万能胶的,但只有一个小伙子卖的火,好多人围者购买,什么原因呢?原来他有一个小喇叭,老远就听见他在那儿不停的说:“万能胶,胶万能,管胶什么它都行;胶飞机,胶大炮,还能胶那火车道;能胶铁,能胶铜,还能胶那玻璃瓶;胶雨衣,胶水靴,还能胶那摩托车。”大家思考 一下,为什么小伙子卖的红火?

试题详情

3.学生写作。

试题详情

2.写作指导:

例文:驳“顺境出人材”

   有的同学主张“顺境出人才”,我认为此说没有道理。人的主观努力,往往需要外界的压力;有外界的压力才有内在的动力,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强,于是终成大器。所以说,不是“顺境出人才”,而是“逆境出人才”。

我们的古人很明白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纵观古今,屡试不爽。

   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也是逆境成才的。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宫刑,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打击,正是这种打击,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方面的认识,增强了他对统治者的仇恨。他把满腔的不平和愤慨都倾注到了《史记》的著述中,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相反,没有这大挫折,司马迁可能会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甚至捞到高官厚禄。但如果那样,今天就没有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史记》了。

   要是我说的不算,那就让司马迁自己来说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感谢司马迁老先生一下子为我们举出了那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并指出其中的原因是“发愤之所为作也”。这“逆境出人才”该没有疑问了吧?

   为什么人才往往出自“逆境”?因为人在逆境中容易发愤,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顺境”就不行,甚至往往使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顺境”不仅不利于成才,反而容易使人堕落。如今我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比过去优裕多了,但人们的吃苦精神,奋发意识也比以前差远了,这使得有识之士深感忧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有意识地到“逆境”中去磨炼一下,是个弥补,很有必要。报载某地利用暑期搞“吃苦夏令营”,其用心也堪足良苦。

总之,顺境对人才的成长不利,逆境才是培育人才的温床。古往今来,正是逆境的磨难,造就了无数的英才。

评语: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先引出要驳斥的观点,后立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引用和举例子、讲道理来论证,从而为驳斥观点提供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这样错误观点不攻自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