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5776  405784  405790  405794  405800  405802  405806  405812  405814  405820  405826  405830  405832  405836  405842  405844  405850  405854  405856  405860  405862  405866  405868  405870  405871  405872  405874  405875  405876  405878  405880  405884  405886  405890  405892  405896  405902  405904  405910  405914  405916  405920  405926  405932  405934  405940  405944  405946  405952  405956  405962  405970  447348 

12.示例:源于元代北京的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景泰年间成熟繁荣后,于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试题详情

11.(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段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段是第二层,分析话题,第⑥段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试题详情

10.(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答题时要力求简明。解答此题,对题干“演变”理解要到位,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结合文章第③④段“瓷器”的发展,此题就容易作答。

试题详情

9.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解析 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衣食无忧,“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做工艺品来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试题详情

8.B

试题详情

7.A [由“道理”后面的标志词可知。]

试题详情

6.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第一句话说明什么叫掐丝,是下定义;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如何掐丝,是举例子;“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是打比方;最后把掐丝与刺绣比较,说明掐丝的对象和材料,则是作比较。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因而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试题详情

5.B [由后面“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可知。]

试题详情

4.B [A项上下文不连贯,话题不统一,“日本军国主义者”与“极端右翼分子”统一用同一个称呼,或是在两句之间补充说明。C项句式杂糅,删掉“的计谋”或“成功的机会”。D项搭配不当,“符合”改成“具备”。]

试题详情

3.B [B项“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不合语境。可改为“如被冰霜”。 A项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符合句意。C项“半斤八两”比喻彼此相当,不分高下,要注意的是多用于贬义。 D项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