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5912  405920  405926  405930  405936  405938  405942  405948  405950  405956  405962  405966  405968  405972  405978  405980  405986  405990  405992  405996  405998  406002  406004  406006  406007  406008  406010  406011  406012  406014  406016  406020  406022  406026  406028  406032  406038  406040  406046  406050  406052  406056  406062  406068  406070  406076  406080  406082  406088  406092  406098  406106  447348 
鲍 宏 传

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事梁①,官至治书侍御史。宏七岁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周②。明帝③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陈遂出兵江北侵齐。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邑六百户,加上仪同。高祖⑥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期所执,逼送成都,不屈节。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转邛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迥,后复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为金氏。访及群下,宏对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赐义臣姓为杨氏。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时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选自《隋书·鲍宏列传》)

注解:①梁: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朝(502-557)。②周:南北朝时,北朝的北周(557-581)。③明帝:北周的第二代皇帝宇文毓。④陈:南北朝时,南朝的陈朝(557-589)。⑤齐,北朝的北齐。⑥高祖:隋文帝杨坚,北周的外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宏七岁孤         ②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B.①陈遂出兵江北侵齐     ②属予作文记之

C.①逼送成都,不屈节     ②而齐怒不救楚,楚大困

D.①后复突厥战死       ②此迫也,臣请进,之同命

试题详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试题详情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试题详情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铁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     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     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    往,到

D.余甚或焉或:     通“惑”

试题详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试题详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试题详情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少:稍微

试题详情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