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5938  405946  405952  405956  405962  405964  405968  405974  405976  405982  405988  405992  405994  405998  406004  406006  406012  406016  406018  406022  406024  406028  406030  406032  406033  406034  406036  406037  406038  406040  406042  406046  406048  406052  406054  406058  406064  406066  406072  406076  406078  406082  406088  406094  406096  406102  406106  406108  406114  406118  406124  406132  447348 

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事,④是

晁错父亲的话。)12.C  (“终于达到削弱诸

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晃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干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晃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晃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晃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晃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

专题十六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办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办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陈平主宰天下,也会象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和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试题详情

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8.B。 “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促使,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和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派,才情气度精明强直,善于理顺各类文书簿册。贞观初年,大理寺缺一名副职,唐太宗说:“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戴胄清正刚直,就这个人吧。”当日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左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该判死罪;长孙无忌罚款赎罪。戴胄反驳说:“监门校尉与长孙无忌二人所犯的罪性质是相同的,臣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帝王面前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明确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记念长孙无忌的功劳,要原谅他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典规定。”唐太宗说:“法律是天下人公有的,我怎么能偏袒皇亲国戚呢!”于是下令重新议论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己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急忙争辩说:“不能这样处理。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都算失误,就不该只处死监门校发尉。”因此,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二人都被赦免。

当时,参加取士选官的士人们都聚集到京城来,有的士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或造假凭证,希望获取委任。唐太宗下令,准许这种人自首;如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不久,有个作伪得官者行为败露了,罪证完备后,戴胄按照法律判处流放。唐太宗责问戴胄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是卖弄权力去讨好人呀?”戴胄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既然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敢毁坏法律吗?”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怎么办?”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打算杀掉他,冷静考虑觉得不能这样做之后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而醒悟,赞同了戴胄的说法。

贞观六年,戴胄被调任尚书左丞。唐太宗同情他家贫困,特地下令赏赐给他十万钱。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国人。坚守信用,急人危难,在楚国很有名。项羽让他带兵,好几次逼得汉王很为难。等到项羽被消灭,高祖就悬赏千金,购捕季布,有人敢藏他让他居住,罪行要牵连到三族。季布藏在濮阳周氏那里。周氏说:“汉朝官府购捕先生您非常紧急,追迹将要到我家了,将军您能听我的,我敢献出计策;如果不能,我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就给季布剃去头发,用铁箍束颈,扮成囚犯,穿上粗麻衣,藏在大牛车里,并和他的家僮几十人卖到鲁朱家那里。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让他到田间劳动,告戒他儿子说:“田里的事要听从这奴隶,吃饭一定要跟他在一起。”朱家就乘着一辆轻便车到洛阳,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挽留朱家宴饮了几天,朱家就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这样急迫抓捕他?”滕公说:“季布屡次替项羽困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得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这人怎样?”滕公说:“是贤能的人。”朱家说:“作为臣下的,都是各自替他的主公办事,季布替项羽办事,是他的职分。项羽的臣下能全部杀光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仅仅因为一己私怨,就悬赏通缉一个人,怎么向天下人显示出(心胸)不广阔呢!况且像季布这样贤能,汉朝官府却如此急迫悬赏通缉,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南越。忌恨豪壮之士使到他去帮助敌国,这也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的原因。您何不慢慢伺机向皇上进言?”   汝阴侯滕公心里知道朱家侠义,料想季布就藏在他那儿,就答应说:“好。”等到有机会,果然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进言。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在这时候,各位公卿都称赞季布能刚能柔,朱家也因此在社会上闻名。季布受到召见,向皇上致谢,皇上任命他为郎中。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河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以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收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累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跟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令,君臣之义了结,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刘河内(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   泰始年间(265--274),累官任秦州刺史,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275)入朝为御史中丞,迁为侍中,又出朝任征虏将军。太康初年(286),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 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就自己离开了宫殿,后来因愤懑而死。

专题十五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邢邵,字子才,河北莫阝地人,是魏国太常邢贞的后代。邢邵十岁就会写文章,向来有创作才能,他秉性聪明,擅长记忆,每天能背诵大量文字。曾经由于连日大雨,他便在家读《汉书》,五天以后,就大致能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既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又写得极快。年纪不到二十岁,名声就已经在士大夫中很响亮了。

 从孝明帝以来,文章教化之风十分昌盛,邢邵文章独特的美感,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每当他有一篇文章刚一出来,京城的人因为争相传炒以致市面上的纸都涨价了,朗读背诵他的文章的人很快就遍及京城内外。

邢邵的秉性节俭朴素,平常操行谨慎,与兄弟姻亲之间,相处得十分和睦。他博览古代典籍,没有不透彻地了解的,晚年尤其把“五经”章句的研读作为心愿,尽力探求它们的要旨。对占卜吉凶、礼节仪式,以及国事、私事等方面的请教、禀告,都能一一解惑去疑,给世人指明方向。每当公卿聚会在一起议论时,凡涉及到典制成例的撰写,邢邵拿起笔就能完成,而且广征博引十分完备融洽。皇帝命令撰写朝庙乐章,他也很快就能写好。邢邵的文章意趣恢弘高远,在当时独一无二,与济阴人氏温子升同时成为了文士的首领,当时的舆论尊称他俩为“温邢”。巨鹿人氏魏收,虽然有天赋,文章也写得文采华美,但年纪比他俩小,所以温子升死后,他才和邢邵并称为“邢魏”。邢邵虽然声望和实际才能在当时都很显赫,但从不因为自己的才学和地位而傲视他人。邢邵生性简朴坦率、不拘小节,他的车马服饰、器皿用具,只要凑合能用就行。他有专门的居所不去住,却经常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他将果品糕饼之类,有的放置在屋梁上,有客人来,就取下来与客人一起品尝。邢邵生性质朴,对待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安然处之。读书人中无论贤能的或愚拙的,他都能拜访或接待。他对着客人,有时一边解开衣襟抓虱子,一边与客人畅谈。邢邵有许多藏书,却从不去校勘。看见别人校勘书籍,他常常笑着说:“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天下的书我们到死也不能读完一遍,哪里能够从头再去校勘书籍呢?况且思考书中的错误之处,也另是一种享受。”

试题详情

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 “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您侍奉魏王不合意,又侍奉楚王,后又离去,现在又和我共事,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用我的意见,因而才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所任用和宠爱的,不是他们项家的人,便是老婆的兄弟,就是有谋之士也不重用,所以我离开了楚。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我投归大王。我是空身而来的,不接受金钱,便没有钱用。假使我的计谋有可采用的,请大王任用我;若没有可采用的,我收受的金钱全都在,我愿意封好把它。交官府,请求辞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给他丰厚的赏赐,拜官为护军中尉,所有的将领都归他监督。将领们才不敢说什么了。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因为有家财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穷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容。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国君的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啊。”文帝说:“好。”于是作罢,不任命啬夫了。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应当这样。”……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

试题详情

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