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5975  405983  405989  405993  405999  406001  406005  406011  406013  406019  406025  406029  406031  406035  406041  406043  406049  406053  406055  406059  406061  406065  406067  406069  406070  406071  406073  406074  406075  406077  406079  406083  406085  406089  406091  406095  406101  406103  406109  406113  406115  406119  406125  406131  406133  406139  406143  406145  406151  406155  406161  406169  447348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大哥”这样亲切的称呼,源于刘翔和杨利伟在北京曾一起吃过一顿饭,英雄会英雄,两位“飞人”相谈甚欢,结为忘年交

B.陈勇的心血都花在了他的兴趣上,我曾三次光顾他的植物园,春天的姹紫嫣红与冬大的秀色可餐都领略到了。

C.为成年头部连体双胞胎实施分离手术在世界医学史上绝无仅有,全球第一例成人头部连体双胞胎的分离手术即将施行。

D.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要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试题详情

2.下列汉字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度假     内讧   水笼头    彬彬有礼

B.起讫     坐落   明信片    斥之以鼻

C.影碟     真谛   大拇指    蛛丝马迹

D.罗嚓     喝彩   吊胃口    平添愁绪

试题详情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碑(tiè)    华(jīn)    染(jiān)     魅魍魉(chī)

B.小(nè)     铜(xiù)    气(shān)     悻而去(xìng)

C.灭(mǐn)     动(zhàn)     斗(yùn)     目结舌(chēng)

D.气(něi)    狡(xiá)    腼(diǎn)     酊大醉(mǐng)

试题详情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5.相当于“之”。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师说》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考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

试题详情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试题详情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试题详情

10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时下,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偏长,许多学生缺乏的是睡眠的严重不足,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B、金秋季节,小王决心说服第一次来北京的爸爸和妈妈一起去长城游览,以了结他多年来的心愿。  

C、各个国家在高科技上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在高科技上胜人一筹,关键在于能否重用人才。

D、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合乎民意,顺乎民心,体现了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试题详情

9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成都一带的乡镇企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抓准了商机,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并且有个很大的生产者队伍。

B.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来共享信息,对此经常上网者大都深有体会。

C.求职人员来到人才交流中心,找用人单位派出的工作人员咨询,双方介绍了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报名。

D.傍晚时分,老红军刘德全漫步在延河之畔,看着巍巍宝塔山倒映在水中的美好的倩影,不禁想起当年在延安时的峥嵘岁月。

试题详情

9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几年前,《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报导,题目是《含金量不高的亚运会田径金牌》,引起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注意。

B.回顾2005年的中日关系,“政冷经热”依然可以作为概括语,经济的“热”温度不降,政治的“冷”愈呈冰冻状态。

C.体育赛场竞争激烈,翻云覆雨,瞬息万变,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政府部门应作好宣传解释工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