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对最后一段引用魏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滥用抗生素、激素和不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了病要从主要依赖抗生素治疗转变为必须依赖益生素治疗。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随着呼吸、吞咽等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后,各种细胞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以为外来的微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他体内遗传菌因控制下,构成了生物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组胚、解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整个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或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群结构,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名言系统,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民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生,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魏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中的“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细胞 B.微生物细胞
C.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D.正常微生物群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已发现在离南极极点只有483千米的山峰上有地衣,地衣是极地植物,因此,北极也可能有地衣存在。
B. 地衣是地球上最耐寒冷、最耐高温的植物。
C. 一些地衣里含有淀粉、酒精、芳香油等物质。
D.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也能腐蚀玻璃。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地衣中藻类和真菌互相依存,真菌获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藻类靠真菌供给水分、C02和无机盐。如果将它们分离,藻类依然存活,而真菌就会死亡。
B. 地衣中的真菌能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使岩石释放出无机物,以满足地衣生长所需。
C. 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也是地球上最靠南方生长的植物。
D. 地衣的繁殖靠孢子,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适当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
地衣是植物界中结构奇特、与众不同的一个大家族,它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开拓作用,堪称不毛之地的“拓荒先锋”。
长期以来,地衣的结构都是不解之迷。直到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西蒙·释义德奈尔才揭示了它的奇特结构--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藻类和真菌)高度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内,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包围藻类,夺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使藻类与外界隔绝,只能靠真菌供给水分、CO2和无机盐。有些地衣中的真菌还可以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溶解岩石,释放出地衣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物。若二者分离,藻类能生长、繁殖,而真菌就会饿死。可见,它们是在弱寄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益不均等的特殊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了近7000万年,是目前生物界共生关系最成功的典范。但科学家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共生原因。
众所周知,乌龟长寿的秘诀在于新陈代谢缓慢。同样的,地衣长寿的诀窍也是生长极其缓慢。据观察,地衣在一年中也许只有一天的活跃生长期。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南极那些直径已经长到13厘米的地衣可能是地球上活着的最为古老的生物!而在离南极点只有483千米的一些山峰上,人们也发现了生长得很好的地衣,也就是说,地衣是地球上生长的最靠南的植物。
地衣在全世界有500余属2万多种。地衣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周围的树干和土壤上,或者是裸岩悬壁中,甚至是高山、极地和沙漠里都有地衣的踪迹。实验证明,地衣能忍受70℃左右的高温而不死亡,在-268℃的低温下放几个小时仍能恢复正常生长。因此,地衣恐怕也是地球上最为耐寒的植物。甚至在博物馆的陈列柜里放了15年的地衣,沾上水之后,居然还能“死”而复生。
地衣靠孢子来繁殖。孢子来自地衣中的真菌,而藻类不参与生殖。孢子飘浮在空气中,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产生新个体,当遇到合适的藻类细胞时,它们又结合起来继续生长。另一种繁殖方式是地衣上出现“芽体”,这种芽体实际上是几个藻细胞被菌丝裹住,随风飘散,到达适宜的环境里,又可长出新的地衣体。地衣的生长慢得惊人,但寿命很长。人们发现北极岩石上的一小块地衣已有数百岁,而且还将长期存活。
在大城市虽然很少见到地衣,但它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或“石蕊试纸”就是从地衣中提取的。此外,地衣还应用于许多方面:①药用,②食用,动物饲料,③配制化妆品、香水、香皂等,也可用于卷烟;有的可作染料、指示剂等。
不过地衣也有害处。它能寄生在经济树木,特别是柑橘、茶树上,是寄生虫的藏身地;森林中的云杉、冷杉也挂满地衣,因为它的覆盖影响了光照和呼吸。某些壳状地衣还会生长在古老的玻璃窗上,影响室内光线。因此,我们在利用地衣的同时,还要防止它的危害。
(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8期,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地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称地衣为“拓荒先锋”,是因为它对土壤的形成具有开拓作用。
B. 地衣是一种结构特殊的单一植物,它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
C. 地衣内的藻类和真菌之间的利益不均等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已存在了许多年。
D. 地衣生长极其缓慢,这是它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
4.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分析文中加粗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4分)
(2) 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4分)
3.同样是与人类一起居住,燕子和麻雀有哪些不同?(6分)
2.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的含意?(4分)
3.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基因启动子分布图的绘制肯定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利用人类基因组信息的。 B.任兵等人的研究方法在其他细胞基因启动子分布图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 C.此前医学界对人类基因启动子在疾病病理等方面的作用已有所了解。 D.这项成果是人类在精确绘制基因启动子分布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人类基因“控制开关图”绘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6月29日宣布,他们首次绘制出了人类纤维原细胞的基因组启动子分布图。这一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人类基因组信息的理解和利用,也将对疾病机理等研究作出贡献。 基因的启动子是DNA链上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对序列,它对基因有开关一般的控制功能。此前科学界对一些基因启动子已有所了解,但没有精确绘制出一类细胞基因启动子的全图。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中国籍助理教授任兵等人,通过对人类纤维原细胞基因的分析,在这一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的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电子版上。 基因的启动子好比开关,它通过控制转录过程来使一个基因表达或“沉默”。在解释它的功能时,任兵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5万个,在各类分化的细胞中,这些基因组信息尽管保留下来,却不会完全表达。比如脑细胞或心肌细胞都只表达了7000到8000个基因。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细胞中启动子‘关闭’了大部分基因而只‘开启’了一部分。” 任兵等人通过实验确定了人类纤维原细胞中大约1.05万个有效启动子的位置。他们发现,这些启动子对应了6763个已知基因和至少1196个目前尚不了解的转录过程,许多基因需要一个以上的启动子来控制表达。此外,这些启动子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大都聚集在一起。研究人员还根据启动子控制转录的方式,将启动子大致分成了四类。 任兵说:“这项研究只是第一步,它表明我们的分析方法是有效的。此后我们将用这种方法研究其他细胞类型的启动子分布。”他说,在人类基因组项目之后,基因的“控制开关”分布可能是最重要的研究目标。要绘制出人类所有细胞类型的基因“控制开关图”,工作量可能相当于、甚至大于基因组项目。(摘自2005年7月1日《科技日报》) 1.下列有关“基因启动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启动子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助理教授任兵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B.在不同的细胞中,基因启动子通过控制转录过程关闭了大部分基因而只开启了一部分基因。 C.启动子是由DNA链上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对序列构成的。 D.对基因启动子的研究起步较早,但这之前没有精确绘制出细胞基因启动子的全图。
2.对该项实验的结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纤维原细胞的许多基因需要一个以上的启动子来控制表达。 B.已经确定了人类纤维原细胞中大约1.05万个有效启动子的位置,对6763个已知基因和1196个转录基因过程目前尚不了解。 C.基因启动子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大都聚集在一起,其控制转录的方式大致分为四类。 D.绘制基因启动子的分布图可能是人类基因项目之后最重要的研究目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