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6262  406270  406276  406280  406286  406288  406292  406298  406300  406306  406312  406316  406318  406322  406328  406330  406336  406340  406342  406346  406348  406352  406354  406356  406357  406358  406360  406361  406362  406364  406366  406370  406372  406376  406378  406382  406388  406390  406396  406400  406402  406406  406412  406418  406420  406426  406430  406432  406438  406442  406448  406456  447348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四书集注》里的“格致”与“科学”无关,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终演变为“科学”。读《四书五经》,遇到“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否则,《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可读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遇到“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1866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为学生编译《格致入门》,放在今天,与《科学入门》同义。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英文译作“上海综合工学院”,又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刊名为《格致汇编》,英文称作“中国科学杂志”,发行23种,译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如数学、化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学等等,都有了对应的中文译名,但“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却步履维艰。

日本学者岛尾永康考证,日本最早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的时间在1874年;中国科技史家樊洪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引入“科学”二字的学者是康有为先生,他在1897年11月前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两本书:“《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樊先生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同一年,严复先生开始翻译《原富》,将“格致”与“科学”并用。但直到十年后的民国初年,“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广泛流行。

                        (2005年12月《中国青年报》)

1、关于中国古代“格致”之学的实质,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

B、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

C、从自身到万物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D、通过研究事物来反照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从而达到圣贤境界。

试题详情

4.有人认为第三段写“师徒两人垂钓”的文字破坏了全文的和谐整体美,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写出两条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6分)

 答: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的目的。

试题详情

2.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一条条钓竿。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胚胎期起,人的个体发育越成熟,干细胞含量越少。

B.干细胞治疗的目标是用干细胞移植取代组织、器官移植。

C.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最佳选择。

D.曾植入人体干细胞的动物,其器官可以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试题详情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少,而在外周血液中含量较多。

B.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光明前景。

C.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含量很少,并且没有固定位置。

D.将动物的某些来源于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的实验尚未取得成果。

试题详情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发育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人体干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能干细胞,可用于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人类疾病的产生一般是以器官、组织、细胞坏死或死亡作为病理基础的,比如角膜损伤或者病变会引起失明;胰腺的胰岛细胞不能分泌会导致糖尿病;大脑中某一部分神经细胞病变会引起痴呆或者是肢体的震颤麻痹等等。干细胞则可以修复那些不能再生的被损坏器官或组织,从而治疗癌症、心肌坏死、自身免疫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并取代以往的异体间的器官移植。

 造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早在1909年迈克斯莫(Max·mow)就推测血液中有一些细胞可以造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动物的交叉输血实验中证实了外周血循环中存在着放射动物血细胞再生的细胞,由此证明了外周血干细胞的存在。近30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造血的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特性、移植免疫学的深入认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联合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过去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主要指骨髓移植,近10多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快速发展起来。

 造血干细胞含量极少,约为骨髓含量的1%。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余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得到根治的最佳手段。我国科学家仅用20年的时间,就使该领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成年的白血病病人能长期在无病状态下生存,生存率从以前单用化疗的20%左右上升到移植后的70%-80%,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救治。

 将脑部的干细胞培育成脑细胞并移植给脑患者,可以治疗脑部损伤、帕金森氏症等脑疾病。但是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很少,大约每300个细胞中才有1个,它们在脑部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很难成功地提取出纯度超过5%的脑部干细胞群。

 干细胞的应用还包括体外制造人体器官,然而这比体内移植干细胞要复杂得多。科学家设想利用干细胞和动物组织工程的结合来解决难题,比如通过形成嵌合体,在严格的控制下,使动物的某些器官来源于人体干细胞。这些来自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可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1.下列有关人体干细胞的说法,和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既可以用于直接克隆人体,也可以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

B.人体干细胞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为取代异体间的器官移植、实现对某些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C.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经过发育,会分化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

D.用人体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一条途径是: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将这些组织和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

试题详情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修辞手法:

作用:

(2)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

试题详情

3.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闁稿骏鎷� 闂傚偊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