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6271  406279  406285  406289  406295  406297  406301  406307  406309  406315  406321  406325  406327  406331  406337  406339  406345  406349  406351  406355  406357  406361  406363  406365  406366  406367  406369  406370  406371  406373  406375  406379  406381  406385  406387  406391  406397  406399  406405  406409  406411  406415  406421  406427  406429  406435  406439  406441  406447  406451  406457  406465  447348 

哲学的冰峰

伍恒山

   ①我赞美哲学,但哲学教我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也许最终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能收获。

   ②我喜欢哲学,就是因为它的玄想特征,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憩和慰藉,也许有时还能

  使我们的思想在人类肉眼望不到的天边任意翱翔,翻腾起数不清的波涛,直至淹没凡俗的世界,而与形而上的精灵永存。

   ③有人说,哲学是带给人类智慧的,事实上也应该这样,但智慧的接受者因为资质的差

  异而有浅深的表现,有的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取其沾溉已足,有的则闳中肆外,博览广收,至于发动处,则如鲲鹏之展翅,磅礴九万里,而不肯休止。尼采说:谁能够接受我的思想,他应当有非常强健的体魄,否则非但从中得不到力量,而且反会受到这种力量的伤害。 因为他的声音是高寒冰山上的最强音,在冷冽而稀薄的空气下,具有强烈的攻击习性及力量,一般的体质是无法抵拒的。如果你没有最好的体质,那就不要靠近他。让有强健体魄的人去和他表示亲近吧。普通的人是只能和普通的哲学相安无事的。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最高的智慧总是诞生在有着强健精神的思想者之中。尼采快接近智慧的高峰了,但他的体质不允许他继续攀登,因而他从云端中掉了下来,到命运的收留地去寻找他 遗失多年的记忆去了。我们从地上看到尼采的影子,那是一缕飞扬的轻烟,在清明大阳的照射下显出透澈的本质,而倏忽融入浩渺无际的宇宙之身心里,那强烈的亮光使他最后的一刹那显得非常的美丽。 

   ④然而从尼采的思想里我们能找到那超越时空的玄想吗?能找到壮美的色彩吗?我想

我们像走进一个清明透亮的童话境界中,也许这个童话有着非常残酷的特质,里面也许有些

普通人无法触及的神秘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发狂者偶发的一场梦呓。但我们毕竟看到了

一个与普通人有着相当大距离的近乎超人的哲学家在振臂疾呼,这个世界大平庸了,应当有

些鲜明的色彩,有些活跃的声音,出来点缀这个沉闷的现实,于是这个哲学家就填充了不平

庸的位置,确实在他所经历的处所,有些像地震一般的震动,也许有毒气弹,也许有成千上万被他视作劣等的人被杀,也许有数不清的血影刀光在我们的周围舞动,也许有无量数的腥风血雨在我们周围徘徊,然而我们仍会振臂高呼,啊,这个宇宙最伟大的哲学家,是你给予我们的力量,是你赐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你的思想里呼吸、生息,即使我们遭到了惩罚,我们也不会就此趴下来。我们还会接过你扔过来的拐棍,向那座也许永远无法攀缘而上的冰山顶峰奋力地攀登而去。   •

   ⑤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但普通人在前进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倒了下来,前面

是一派荒漠的戈壁滩,没有水草,没有道路,没有车驼,没有人踪,穿过了千里无人烟的沙漠, 然后才能到达那洁净的冰山。你是用自己的一双赤脚去穿越那沙漠吗?你会不会感到寂

寞,感到畏惧,感到颓丧?你有力量穿越这片荒漠而不会中途倒下来吗?我内心发出这样的

疑问,或许吧,我或许不会受这无边的寂寞的侵迫,用准备好了的宽实的肩膀去扛命运的重

  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估计,我能有把握穿越这无人的沙漠吗?我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而走到终点吗7   .

⑥我知道我有时会犹豫,有时会害怕,有时会停滞下来,有时简直就想朝来路飞奔回去,

   不过,我知道这都只是心中的幻影,只是短暂休息途中的错觉而已,我的心中已经有鲲鹏展翅飞翔,我的思想中已经有“九万里风斯在下矣”的宽阔境界,我不会被这个沙漠般的荒凉之境所吓倒,我知道哲学在前面向我发出邀请的信函,“小伙子,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干吗不再加把劲呀?”于是,我就奋力加了一把劲,玄想从我的肩膀上站了起来,带着我向冰山跋涉而去。

   ⑦然而我仍在想,我到达冰山顶上的时候,是取一瓢饮,只求沾溉已足,还是挥斥八方,

   展其自由翱翔之翅膀呢?但沙漠是不听我思索的,它用无边的怒号、飞扬的沙土回答我说:“走吧,再不快走,我就要将你淹没起来了。”我于是只好飞速向前奔行而去。

1.细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这“最好的接受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4

分)

(2)“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你对“趴下来”是如何理解的?(4分)

试题详情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客观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那么我们

   也可以判断出,宇宙始终处在不停的膨胀和收缩之中。

  B。如果“稳恒态宇宙模型”理论能够解释后来发现的有背景辐射的宇宙,河外射电源计数

   结果也与它的预言数相近,它当然不会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大多数科学家否定了。

  C.尽管“宇宙标准模型”理论是目前公认的理论,它给出了一个宇宙演化的时间表,但是

   目前仍不能在这个时间表上标上终点,更不用说描述出终结时的情况。

  D.只要我们搞清了神秘的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就能计算出宇宙的总质量,进而推断

   出宇宙的最终结局。

试题详情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爆炸模型已被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证实。

  B.“稳恒态宇宙模型”和“宇宙标准模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是否承认宇宙有起点和终结。

  C.科学家们对宇宙最终结局的描绘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不美妙。

  D.李政道认为宇宙的最终结局问题是2l世纪的四大科学问题之一。

试题详情

飓风:自然的暴力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 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  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节选自2005年第9期《青年文摘》) 1.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C.飓风的强风风速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的高度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低压区域,飓风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  B.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C.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其猛烈程度与海面温度直接相关。  D.科学家已经搞到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弄清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 (三十七)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⑴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⑵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⑶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三十八)

在物理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在力求对时空从大尺度上,即从整体上认识宇.

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都是人们关心的课题。人们已经认识到,客观事物不是静止不

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以现代高能粒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

论宇宙学,已能从理论上描述出从大爆炸到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大爆炸模型在一

定程度上已被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证实。

  把宇宙想象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相同的最后一次尝试是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

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美国天文学家赫尔曼•邦迪、美籍奥裔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提出了稳恒态宇宙模型。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物质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是均匀不变

的。根据这一原理,哈勃常数应是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宇宙既然不断地在膨胀,同时

又要求保持宇宙物质分布上的均衡,且不随时间改变,必然要求物质在不断地产生,又随宇

宙的膨胀不断脱离视界而去,从而保持宇宙物质的密度始终不变。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后来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河外射电源计数结果也与它的预言数不一致,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大多数科学家否定了。  目前公认的理论是所谓的“宇宙标准模型”,它给出了一

个以大爆炸为起点,一直推演到现今宇宙演化的时间表。按照这个理论,宇宙是以大爆炸为 起点的,空间和时间从那时起诞生。但是,如果认为宇宙是有起点的,那我们当然要问它是

否也会有终结的时候。若有终结,那它最后结局又将是怎样的呢?

  几代哲学家苦苦思索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天体物理

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们的天职,不过他们对宇宙最终结局的种种描绘并不美妙。 以斯蒂芬

•霍金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将会在一次大坍缩中灭亡,而这种大坍缩与宇宙诞生

时的大爆炸正好相反。也有科学家认为,未来的宇宙将会不断膨胀下去,而且膨胀速度越来

  越快。  当宇宙膨胀到一定时候,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质如恒星和行星的能量都将被耗尽,最终变成一个寒冷而死寂的世界。

 那宇宙的最终结局到底是哪一个呢?其决定因素就是宇宙的总质量。  围绕这个最关键

的数据,科学家们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尤其是要搞清神秘的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数量又

  有多少,李政道认为这个问题是21世纪的四大科学问题之一。   (选自《科学世界》)

1.下列关于“理论宇宙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宇宙学是以现代高能粒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B.理论宇宙学包括先后出现的“稳恒态宇宙模型”和“宇宙标准模型”。

  C。理论宇宙学的提出符合人们的客观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一认知实际。

  D.理论宇宙学已能从理论上描述出从大爆炸到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整个过程。

试题详情

4.文章第8段和上文哪一段相照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简析第8段在全文中的作用。(7分)

   答:

试题详情

3.文章多次写到泥土,请指出“泥土”的含义。(4分)

   答:  

试题详情

2.文章以物喻人,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6分)

   答:  

试题详情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大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坎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作者是怎样逐步“走近”芦苇的。(4分)

   答:  

试题详情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B.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有重要关系。

   C.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应将文化上的投入、运作和管理交给市场。

   D.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原创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试题详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支出。

   C.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D.高科技对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条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