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6272  406280  406286  406290  406296  406298  406302  406308  406310  406316  406322  406326  406328  406332  406338  406340  406346  406350  406352  406356  406358  406362  406364  406366  406367  406368  406370  406371  406372  406374  406376  406380  406382  406386  406388  406392  406398  406400  406406  406410  406412  406416  406422  406428  406430  406436  406440  406442  406448  406452  406458  406466  447348 

3.作者说: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你是否同意作者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0.第六段强调了什么观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文中说的“语言也十分‘势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离不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意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中语中亦极为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译者种种,不拘一格,译界高明可各显身手,任社会生活自然选汰。但笔者以为科技译名却应当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引起严重混乱。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将英文“Laser”一词译为“激光”,而港台多将其译为“镭射”。但现在内地的许多报纸广告或歌厅招牌上的“激光音响”、“激光唱片”都让位于“镭射音响”、“镭射唱片”。更有甚者,则干脆来个兼容并包,赫赫然写上“激光镭射”或“镭射激光”,令人啼笑皆非。

总之,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

1.下列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对时下个别南方语系的词句流行现象,大可用宽容达观的心态来看待。

 B.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C.政治、文化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机会成为“官话”或“普通话”

D.对外来语的中文翻译,译界高明大可各显身手,任凭社会生活自然选汰。

E.能自然使用的外来新词,既非人力所强迫,也就不必也不能强行禁止。

试题详情

2.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B.    和谐是关系范畴,必须靠双方共同“努力”。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以其他种群或物质更有“灵性”自然物为人类效力就是和谐的相处方式。

D.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试题详情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达成和谐的相处方式。表现为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也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自然界内在价值,首先要承认价值的双重效应。既要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效用价值,又要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效用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而和谐也是关系范畴。要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达到和谐共融的状态,必须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一方处于霸主地位,另一方处于奴仆地位,无伦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价值关系虽然有主客体之分,但构成某种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各自都存在内在价值,即其自身的功能,属性都对对方有有用性,否则就构不成价值关系。因为关系都是双向的,如土地对人有用,是土地能生长出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人提供生命动力,但如果人们不去维护土地的这种功效,即为土地服务,最终土地将失去其原有的功效,不能为人类效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土地为人服务和人为土地服务是同时存在于一对价值关系之中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紧张状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就在于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有用性或功效,而不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有用性;只强调人对自然界征服,改造,不重视人对自然界的顺应和保护。在挖掘自然界最大程度的效用价值的同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尊重自然物的存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它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和有用性,也就是它的效用价值,随意地破坏或消灭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对自然界地“不敬”。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无数种群地一个,虽然比其他种群和物质更有“灵性”,但应该承认生物地平等性乃至整个世界的平等性。正因为人有思想意识,就更应该懂得物质之间双向地效用价值地平等性,而不应该居高临下,或以世界霸主地身份、或以救世主地身份看待其他生物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要“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还要求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地,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更不能违背规律。这些道理一般人都懂得,但在具体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时,则往往要显示人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使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我们。所以,人类必须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地基础上,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选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

1.下列不属于“价值的双重效应”的一项是 

A.   承认土地为人服务与人为土地服务。

B.    承认自然界对人有用与人对自然界有用。

C.    强调人征服改造自然与顺应保护自然。

D.   要求利用规律与创造规律。

试题详情

4.文章多处论及哲学家尼采,尼采也是文章唯一论及的哲学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4分)

试题详情

2.文章中多次提到“玄想”,作者是如何追求“玄想”的?请分条概括。(6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婵°倗濮寸换姗€鐛箛娑欐櫢闁跨噦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诲┑鐘叉搐缁狀垶鏌ㄩ悤鍌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