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6311  406319  406325  406329  406335  406337  406341  406347  406349  406355  406361  406365  406367  406371  406377  406379  406385  406389  406391  406395  406397  406401  406403  406405  406406  406407  406409  406410  406411  406413  406415  406419  406421  406425  406427  406431  406437  406439  406445  406449  406451  406455  406461  406467  406469  406475  406479  406481  406487  406491  406497  406505  447348 

这种写法,以材料充实见长。首先注意选材要得当,扣紧题旨;还要注意叙述精练;三要注意恰当点评,揭示材料的意义,表达主旨。

万紫千红总春

湖北考生

什么是“春”?有人说是黄四娘家“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有人说是那只“鸣翠柳”的黄鹂,还有人说是牧童短笛中的那一个个音符。

其实,青山绿水,百鸟红花,村童野花……都是“春”,朱熹有诗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语道破了“天机”。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高僧对自己的三个徒弟说,寺前有两株树,一株枝繁叶茂,一株枯枝败叶,你们说到底是“荣”好还是“枯”好?大徒弟说“荣”好,二徒弟说“枯”好,三徒弟说“荣”也任它,“枯”也任它。高僧只是点头微笑,并不说出谁对谁错。

其实三种观点代表了对生活的三种态度,认为“荣”好的和尚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主张以解脱众生而成佛,最后他自立一宗,弟子云集;认为“枯”好的和尚主张以清修苦行来达到成佛的目的,认为只有经历了世间的磨难才能枯木逢春,最后他也成了一代宗师;最后一个和尚对生活的态度是--任其自然,淡泊无为,这与禅宗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

三个和尚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对佛的不同认识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取向正确,一样能“得道成佛”。

生活如此,人们对美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认为林黛玉美,因为她“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有人认为杨贵妃美,因其温文尔雅,丰满宜人,胖得可爱;可有人认为赵飞燕美,因为她体态轻盈,行为若燕……对美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大可不必唇枪舌剑,大动干戈。

世界上绝对找不到“增一分则嫌肥,减一分则嫌瘦”的人,因为人的审美观念不同。即使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也只能把她当成模型来看。可是模型是不美的。

就是写诗作词,也可以朝着不同的风格迸发,或豪放,或婉约,或清丽,或凄凉,或雄浑,或沉郁……不一而足。李白的浪漫是美,杜甫的沉郁是美,陶渊明的清淡是美,李义山的隐晦也是美,李贺的“鬼气”也是美……不同的风格成就着不同的美。

有人评《灞桥风雪图》道:“此为阳刚派之正宗,毫无柔媚之姿……铁画银钩,沉郁顿挫……这才是画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该评画者失之偏颇,苍凉、老辣是画的一种美的风格,但我们也不能否定清新、绮丽之作,唐寅的《四美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评诗论画就好象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评判,但是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一棍子打死人。任何事情都有其美的一面,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多样性。

苏轼《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人处世,写诗作画,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片面化。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事物,我们便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了。

试题详情

不绕弯子,不兜圈子,开篇入题,直指要害,这种写法在应考作文中值得提倡,不容易跑题,老师阅卷时也不容易误判。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河北考生

世界是千变成化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不同,答案也就不同,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受思维的控制,只有思维无固定框架、不受制约,答案才能丰富多彩。思维一旦被固定,答案就变成了一个。有人做过一项实验,用钢笔在一张白纸上点一个点,然后问人们这是什么。几乎所有被测试的成年人都说“是一个黑点”。而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们的答案却是千奇百怪的。一个小女孩说“那是一个小草帽”,另一个小朋友说“那是一只被捏扁了的臭虫”,“不对,那是一片烤糊的面包”。为什么小孩的答案千奇百怪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被制约,所以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也因如此,童真才最宝贵。

世界在千变万化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应丰富多彩。有一位名人说:“世界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对待一件事情只有一种答案。”要使答案丰富多彩,我必须保持一份童真,也就是说,要打破思维定式。大家所熟知的故事《狼来了》,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孩子骗了大人。其实骗了大人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战期间,当苏军开始反攻时,德军开始撤退,并在一座苏军必经的桥上部署下重兵。如果苏军强攻的话,不但很难如愿,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此时苏军就一反敌人的习惯思维,巧妙地过了桥。

苏军的办法是夜间把坦克的探照灯打开,并且开动马达,不列战斗队形。坦克是不会开着探照灯、开动马达、不列战斗队形的,因此他们误认为那是自己的坦克。

雨果说:“……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金子,却看不见财富;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开端,却看不见终点;卖弄风情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自己脸上的皱纹;有学问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自己的无知;诚实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坏蛋……”

我说,对一件事只有一种答案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发展的潮流,没有创新,没有灵感的火花,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思维被框架紧紧地包裹。我们只有打破思维定式,让原本丰富多彩的答案从固定的一个丰富起来,才能适应目前千变万化的世界。

我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渴望丰富多彩的答案。

试题详情

将对比和反衬合在一起用,异中求异就会使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更加鲜明、突出。

为你•为我•为他

     (北京)严忆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游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时刻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希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盖起了现代的工厂,高耸的烟囟中滚滚浓烟直奔向那镜子般的蓝天,你说,你要成为企业家;我,平地而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绿树的王国变成了繁华的商场,我说,我要立足于商界;他,建起了设备齐全的化工厂,工厂里流出的污水遮盖住了他曾经留下的足迹,他说,他要追赶现代人的步伐。蓝天变成了很久没有擦过的镜子,黯然失色,污秽不堪;绿树像患了大病的伙伴,无精打采痛苦呻吟;土地像溃烂了的根,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你、我、他在梦境中看到了明澈的蓝天,快乐的小鸟,绿树成阴的美景和那大片大片开满鲜花的土地。可醒来后的你、我、他再也寻不到那个梦中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了,只看到了阴暗的天空,光秃秃的树木和那荒无人烟的沙漠……

你惊觉了,我醒悟了,他明白了,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没有家,哪有你、我、他?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支柱,没有支柱,哪有你、我、他?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希望的源泉,没有源泉,哪有你、我、他?你,在蓝天下思考;我,在绿树旁深思;他在土地上回忆。那往日的欢乐,为何在失去时才发觉它的可贵?

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留住你、我、他曾拥有过的快乐与希望!轻轻地告诉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你、为我、为他,保护地球,留住最美好的环境……

试题详情

这种构思方法很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人们不满足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总想了解事情的原委、内情。所以追溯探究原因的过程,往往是作者、读者思维共振的过程。

永远的蔡老师   

 湖北考生

“嘿,你们知道吗?蔡老师昨天出了车祸……”小灵通方方一进教室就大声嚷嚷起来。“什么什么?你说的是真的吗?”同学们焦急地围了上去,教室里一下子乱了套,像蜂巢一般。一想到慈爱的蔡老师出了大事,大伙儿的心能不慌吗?

“笃,笃笃。”教导主任进来敲响了桌子。他用一种异乎寻常的低沉的声调说道:“请大家静一静,静一静。下面让蔡老师的女儿来为大家上课。”咦?大家的嘴巴都张成了O型:蔡芳,她能行吗?平日只见她娇生惯养遇事咋咋呼呼,怎么能让她……正惊愕间,一个粉红色的身影映入眼帘,只见她今天眼睛有些红肿,没有了往日的冷漠与傲慢。

“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第97页,让我们随朱自清先生再去观赏、领略那《荷塘月色》的美吧。”咦?这开场白,这声调,怎么--和前天蔡老师的,有些相似?正胡思乱想间,忽听到点我的名,我唰地站了起来,却茫然不知所措。“丽丽,你今天怎么了?平时你的脑子总是转得最快的呀?”我越发疑惑了:她,怎么连我的“平时”都知道?

“铃--”下课铃响了。“好,今天就学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后好好温习一下,再见。”哦,天哪!那临走时合上讲义还轻轻拍拍手撩一下耳际长发的动作,不正是…… “有问题!绝对有问题!”她一离开,大伙儿就嚷开了。看来不是我一个人有疑惑呢。没说的,放学后我们约好一齐去找蔡老师的好朋友--著名的脑科医学博士方爷爷。听完我们的叙述,方爷爷皱紧了眉头。良久,他叹了一口气,徐徐地说道:“看来,是无法再隐瞒下去了。”接着,他告诉了我们一个足以在五分钟内让人失去一切感觉的事实。

原来,昨天蔡老师一被送进医院,就已经危在旦夕了。弥留之际,她说服了女儿,继承她未完成的事业,并答应将自己多年来教学经验的记忆移植给女儿。当然这种尖端技术一直尚未公诸于世,医学家们担心人们一时还难以接受,但它毕竟成功了。说完,他拍拍大伙儿的脑袋:“怎么样?这个蔡老师你们还满意吧。其实,她就是你们心中的蔡老师的影像啊!”

离开方爷爷家时,大伙儿都垂着脑袋,没有人吭声。

第二天,当那个粉红色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用生平最大的嗓门喊道:“蔡老师好!”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试题详情

突破时空界限,大胆独特地想象,用虚幻的材料表达现实的主旨,立意便觉新颖独到,韵味无穷。

赏  树  

        河北考生

上帝在唐古拉山(天山)裁下一棵树。

数千年后,这棵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繁花锦簇,散发着淡淡清香;叶绿枝长,遮蔽起千里阴凉。世人莫知此树为何物,争延古今人物共睹之。

第一个来的是屈原,峨冠博带,几缕飘髯,风度不俗。屈原看到这棵树,仍是满脸的愁容,不屈的神态,喟叹一声,提笔写道:“树参天兮干云霄,坐树端兮我逍遥,与云共语,与鹤同霄。” 世人看罢多时,摇头叹息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刚走,孔子带着子路、颜回同经树下。孔子喜好研究学问,先站在树下观赏一番,与两个徒弟探讨一通,然后拿出纸笔细细勾画。子路凑上前来观瞧。见孔子正侧面凝视着“本”、“末”两字。世人大悟:圣人看树,不忘造字啊。

第三个来的是唐太宗。平时万人跟随的唐太宗现在是孤家寡人而来,却也龙袍玉带,威风不减。却见唐太宗自言自语道:“欲使天下兴盛,还须根深抱土,强须连地!” 世人知道,这是一代明君。

鲁班背着锤凿锯惊喜而来,心里盘算着这样一棵参天大树,若采伐下来建筑楼台馆阁定是上好的材料。鲁班正欲动手,沈括急匆匆而至,摇头摆手万般阻拦,说这棵树至今还无记载,定是个新品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鲁班兄,你可千万别砍。鲁班扫兴而走,沈括拿出放大镜,这瞧那看,细细钻研。

诗仙李白飘然而至,看到那满树繁花,顿生诗兴,饮酒泼墨,成诗一首:“天下奇花天下开,备宴启酒邀友来。共隐花间避浊世,友人与我自开怀。”世人看着他放荡不羁的傲岸气度,不禁感古伤怀。一阵清风吹过,世间转至今日。

一群环保专家来到这棵树下,研究着树下的蚂蚁,叶上的小虫,枝间的飞鸟,花心的青蛉……

世人们看完这些名人赏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在给上帝的报告书中写道:同样一棵树,不同的人看它,态度是多么不同;若问他们各自的感受,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试题详情

运用第二人称手法,与写作对象直接对话,容易表达感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适宜用在写自己的感悟或抒发强烈感受的文章上。

雨啊,让我怎么说你……

        河北考生

雨啊,你是什么样子?

春天,你缠绵于天地之间,串成一条条细细的珠帘,模糊着人们的视线,滋润着人们干冷的心灵,你是温柔的!

夏天,你轰轰隆隆、风风火火地携着闪电雷鸣而来,在人们的屋顶上铺上薄薄的烟雾,在平平坦坦的地面上涌起一片汪洋。你是热烈的!

秋天,你潇潇洒洒,风雅地撕下树上油绿的叶子,兴致盎然地带走残蝉的吟唱,善解人意地为人们退去暑夏的炎热,你是成熟的!

冬天,你变得稀疏了,变得瘦弱了,从云朵上撕下片片羽毛为自己御寒,在地面上安静地结成一片晶莹。你是纯洁的!

雨,你是那么地善变:胖了瘦了,美了丑了。外貌是内心的反映,你的性格也是多重的,善变的。夏日炎炎,大自然萎缩了,蝉也变得烦躁起来,人也变得烦躁起来。这时你及时地来了,不知从哪里捎来一块黑布遮住了人们的眼睛,吹跑了笼罩天空的躁动,你热烈地扑向大地的怀抱,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一次热烈的亲吻。你累了,大地也醉了!地面洼处积满了水,听,还有一两声蛙鸣!

雨啊,我从内心里追求着你,因为你的超俗的美丽,因为你的善解人意。但你的热情也常常有点过火。你常常频繁地赴大地的约会,但你忽略了人们的心理,你用你的热情抛起江河上的大浪,掀翻了几条船儿?你用你的热情一次次注满河流,造成了几次决口?

啊,雨!望着水面上只留下圈圈的遗憾,却不见了同胞的身影;望着大堤决口,洪水奔腾而下,吞噬了多少家园,我心里涌上阵阵酸楚。雨啊!你为何丢掉了善解人意的特点?你为何变得如此无理?你为何变得如此陌生?

唉,雨,你呀你…… 雨,尽管你喜怒无常,尽管你有时成熟有时却那么幼稚,我在心里依然是爱着你的。也许有人以你为神,也许有人还以你为妖,我一直当你是我今生无悔的纯真伴侣。你温柔着,我便欣赏你的淅淅沥沥…… 你热烈着,我便欣赏你的纯真率直…… 你善变着,我也让心绪随着你起伏。你,雨,我有时那么熟悉你,有时却觉得你好陌生,有时喜你,有时禁不住悲你。

唉,雨啊,让我怎么说你……

试题详情

避从开从正面切入,另辟蹊径,反其道而立意,行文摇曳,轻盈灵动,别具一格。但写作时务必把握分寸,不可偏激,把生活写得一片灰暗。

                “坏孩子”大学招生简单

                       河北考生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令不少父母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老师们所谓的“坏孩子”,具体症状如下:思维活跃,看问题角度怪,立意新,且从不人云亦云,特别崇尚独立思考。如一学生竟把“冰融化后变成什么”这一如此简单问题的答案写成“春天”,让人匪夷所思,本大学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开办“坏孩子”大学,确保你的孩子无论当初多么活跃,必将在毕业后成为人云亦云的顺民,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本大学特开办如下专业:    限制思维系,此乃我校热门专业。它会使您的孩子思维僵化,毫无见解,毕业后可做秘书一类工作。该系教学特点如下:上课老师拼命灌,学生拼命记,作业如山题如海,只能听从老师的意见,若有个人见解,当被老师罚站、罚倒立等等共有“刑罚”三十六种。开始虽苦,日久天长定有飞跃。该系系主任:榆木头。    限制表达系:该系宗旨:纵有万语千言,绝不能吐露半点。该系学生特点死板沉闷,属于“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型。我系曾有一优秀毕业生,入学前风华正茂,时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过在该校的努力学习,终于沉默寡言。具体学习方法来校便知。系主任:哑巴。    此外本校还有诸如限制运动系,限制交流系等。由于本校业绩突出,被誉为“制造乖孩子的大工厂”,该校环境死气沉沉,毫无生机,非常适合“坏孩子”学习。    鉴于知识经济的冲击,许多青年人思维异常活跃,以杨志远、李泽楷为榜样,使得学校生源日益减少,我校决定化压力为动力,决定减免部分优秀学生学费,以使本校事业发扬光大。    西谚云“一千人看《哈姆雷特》,便有一千种不同见解”,这在我校统统不适用。丰富多彩的答案在这里变成了固定死板的老师发的讲义。由于思维量大幅度减少,必将使你心宽体胖,类似猪圈之中的“猪猡”。

试题详情

选取不同侧面的几个镜头,像电影镜头的剪接一样,组合方式灵活多样,这样构思,往往会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四幕剧

     江苏考生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教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看四幕短剧,写篇论文,明天交。    打开投影仪,开始。 第一幕:情景对话 背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几块零乱的石头。 A:这有什么风景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头! B:这有许多东西。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 全剧终……

我凝神思考,在笔记本让写道:其实生活中任何情景都是美丽的,能发现这一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幕:半个甜面圈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它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的快乐状)。 全剧终……    笔记本上留下了我清晰的字迹:乐观和悲观其实是两种生活状态。乐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在人生旅途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慌失措。正如: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丽,因此我选择前者。 第三幕: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背景:上山下乡刚回城的老三届在听一位哲学教师上课。黑板上一行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有人说太阳,有人说原子弹爆炸时的光,有人说激光……教室里充满着七嘴八舌的议论。一位知青站起来,说是在雨夜中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走了许久,突然看见的远方一点如豆的灯火。全场一片寂静…… 全剧终……    心中有一些东西在涌动。我想起了巴金的名篇《灯》,似乎当时不能体会的温暖渐渐真实起来。世间最亮的其实是人性之光,一如那小小的台灯,一如那如豆的灯火。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也温暖了别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第四幕却没有看到。够了,这三幕的感动盲目乐观一夜未眠。清晨,我交上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儒雅的教授笑了:看了三幕剧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你下笔的同时,第四幕已经上演,你的答案就是第四幕--真实的人生。    我大悟。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我的答案只有八个字:热爱、乐观、感悟、付出…… 九、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写不成鸿篇巨制,宜大题小做,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选点恰当,表现方法得当,往往能一以当十,做到意蕴丰富,流畅自然。

    圆圆的月亮

      河北考生

中秋节晚上,祖孙三代坐在院中纳凉。今夜月明星稀,伴随着凉爽的秋风,飘来淡淡的桂花香。

爷爷叼着烟袋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旁边还卧着那只大黄狗。小孙子在妈妈怀里撒着娇,爷爷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好像想起了什么,把小孙子唤来:“宝儿,你说这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小孙子噘起了小嘴儿,用手搔着头,用眼盯着妈妈,好像在等待答案。妈妈冲她笑笑,不语。小孙子眼睛一转,拍着手跳了起来:“我知道了!那圆圆的月亮像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睛又黑又圆,真好看!”

爷爷皱了皱眉,叹口气,看着儿媳妇,小孙子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快说,妈妈快说,这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妈妈笑了笑,说:“让我看,这圆圆的月亮像咱家房顶上那口天线大锅,有了那口大锅,咱们农家人也能收看到好多电视节目了。什么新闻联播、电视剧,每天都能看,要知道养鸡养鸭的新技术,一看电视就都会了,真是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小孙子乐得直拍手:“对,对,妈妈说得对,我每天还能看大风车呢!”    风有点大了,吹得云遮住了一小块月亮,爷爷熄灭了烟袋,从石凳上站了起来,背起手,连那只大黄狗也跟着他站起来,爷爷慢慢地说:“那圆圆的月亮真像咱家那辆纺车的轮子呀。记得你娘在世的时候,常常摇着那辆纺车给娃儿们纺线做衣裳。那时候家里穷,一家子人的衣裳全靠你娘做。娃儿们有出息呀!考上了大学。你娘就用那纺车给别人纺线做衣裳,挣钱给娃儿们上学用。唉!可怜你娘就是这样把眼睛累瞎了呀!”老汉说到动情处不禁抹了把眼泪,“现在日子好了,衣裳都是买的了,再也用不着那纺车,那纺车也累了一辈子了,也让它在地下跟你娘做个伴儿吧。”小孙子这时也依偎在妈妈怀里,安静地听着,好像也懂得了些什么。

媳妇揉揉眼睛:“爹,现在政策好了,咱们科技兴农,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您看,那月亮多圆呀,它象征着咱们一家团团圆圆。明年您儿子取得博士学位回来,那月亮就更圆更高了。”“对呀!”老汉抬头看月亮,脸上的皱纹也展开了。    今晚的月亮真圆!

试题详情

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修车

     河南 高建伟

 星期天,寝楼门前摆了个摊儿--修车的。    正好,我那辆自行车的脚蹬坏了,在车棚里“抱病休息”,快一个月了也没顾上去修,这下有人找上门来,倒省了许多麻烦。于是,我赶忙把那辆车推到了摊前。    “哦,修车吗?”修车的本能地问了一句,抬起了头,微微一笑。    “对,脚蹬坏了。”我放好车,冲脚蹬处扬了扬下颌,打量起他。看样子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眼睛很大,亮亮的,只是皮肤有点黑。望着他沾满油污的双手,我轻轻一笑,心中倏地升起一种优越感。    “现在开放了,人都有经济观念了,像你这么大,就能挣钱,真是父母的福气啊!”我一边悠闲地瞧他修车,一边揶揄他。    他看了我一眼,嘴唇努动了几下,欲言又止,终于又低下头去修车。嗤!不满意呀?!我白了他一眼,吹起了口哨。学生们如今可都是“骄子”了,别有意见!    他已把脚蹬卸了下来,自言自语似地:“哎呀,里面的钢珠都快掉了。”嗬!小小年纪还挺“门儿精”,想多要俩钱不是?!   “怎么样?能修不?假如……”我宁愿不修,也不能让他敲一竹杠。   “嗯?哦,能修,能修。”他忙说。哼,少跟我来这一套,我比你有招儿--我越发不屑地冷笑了一下。 ……    脚蹬很快修好了。我用脚蹬踩着转了几圈,还行。   “多少?”我故作潇洒地耸耸肩,问他。   “什么?”   “多少钱呀!”装什么装!   “同学,义务服务,不要钱。”他平和地答道。停了一下又补上一句:“其实,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并不光是钱啊!”说完。他又笑了笑,淡淡的。   “你是--”我疑惑地望着他。   “我是高三年级的,咱们是同校同学呀。”    我也笑了。不过,笑得很不自然。 七、彩线串珠法    用物、人、事或感情为线索,把多件材料贯串起来。不仅把文章写得错综变化、波澜起伏,还能保证条理清晰,中心明确突出。

    钟声

    河南南阳县九中 惠心

庄西头,是一片垂柳,歪脖的、垂腰的、躬身的……千姿百态,垂柳掩映外,有一高挂的大钟,钟响时,常有一群顽童从树上或河边一窝蜂朝教室拥去……    那钟是爷爷买的,也曾被爷爷所拥有。小时候,我常坐在爷爷脖子上拉钟绳。“当当当……当当当……”清脆的钟声传出,我笑了,爷也笑了。于是,爷就教我背关于“钟”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羁旅长堪醉,相思畏晓钟”。之后,爷把我放在歪脖子树杈上,又教我背咏柳的诗句,爷说:“玉儿背了我便背……”于是,为了骑那个高高的位置,我便扯破嗓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末了,总是我如愿以偿,骑在爷脖子上去拉钟绳。    最妙的是淡月的晚上,爷不再操心敲钟的时间,坐在门前,周围坐满了来听故事的小伙伴,我则悠哉乐哉地坐在爷的怀里,听爷讲“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到了天空,看见蟠桃……”爷的声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情,常听得大家如痴如醉。末了,我们总要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爷便故意留下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晚分解。”夜里,我缠着爷,要他继续讲,爷就提出条件:先背首诗。我兴致特高,不一会儿,便背会了,爷就继续讲,讲到我睡着为止。第二天,我便可以在那些“不知后事如何”的小伙伴面前炫耀,尽管常常把菩萨说成如来,妖精说成神仙,也还是惹得伙伴们跟一屁股。    听大人们说,爷原是教中学语文的,由于几篇涉及时政的文章,被红卫兵整得好惨。平反后,爷老了,却不想闲着,看到村小学少教师,校舍残破不全,连上课敲的钟都是破的。于是,爷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口大钟,一边为学校管些杂事,一边管敲钟。    爷敲钟从不误点。我很调皮,总做些让爷恼火的事,一次,趁爷不成屋,我偷偷搬了一个高脚椅“当、当……”钟声清脆而有余韵,我觉得很好玩,正玩得有趣时,爷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把我拉下来便打,打得我直捂着屁股哭,在我的印象里,爷是从来不发脾气的,更不用说打我了。我赌气不理爷,站在墙角看也不看爷一眼,晚上饭也不吃,但终耐不住故事的诱惑,乖乖地坐在爷身边,边吃饭边听爷讲鲁智深,讲土行孙。等我吃完饭,爷轻轻拍着我的屁股:“还疼吗?再敲不?”我直往爷怀里钻,“不敲了,再也不敲了。”    从此,我再没擅自敲过钟,“钟”在我眼里是神圣的,不可以随便乱敲。但惟有一次却例外,那是爷有生之年让我单独敲的第一次。    在我入学的那天,爷躺在椅子上喊我:“玉儿,上课时间到了,你去敲钟,记住,一连拉两下,稍停一下,再拉……”我答应了一声,乐颠颠地搬了椅子去敲钟。 敲钟回来时,爷已睡着了,我拼命摇着他的胳膊,但再没喊醒他。当时,我特怨恨钟,为什么敲几下便把爷给敲没了。    就这样,爷走了,那天上午,太阳淡透了,像一个贴在天幕上的薄气球。村长用钟声召集起全校师生和全体村民,又用钟声护送爷爷走向另一个世界。

试题详情

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

移植记忆≠获取能力

湖南考生

“唉!”我“啪”的一声合上厚厚的《唐诗三百首》,“真难背!”我边揉揉太阳穴,边闭上眼睛默想着,“如果能把记忆移植该多好,那我便可一瞬间就满腹诗书,下笔有神了。”    “对,不是刚有科学家宣称给动物移植记忆成功了吗?那人类的记忆移植不是也指日可待了吗?”我兴奋地遐想着。    假如真的可以给我移植记忆,我便先移植文学家的脑中物质。于是,我便可看大漠孤烟,江南风物;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览人间万象,百姓生活;尝世事沉浮,天地沧桑。我便可以不翻书页,不动笔墨,数秒之内接受他人一生汲取的无穷文史营养。于是,无需时光倒流,我便可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无需程门立雪,便可聆听名师谆谆教诲,耳提面命。于是,我也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了。    假如真的可以这样,我还想移植政治家、军事家的“记忆库”。从此,我可以指点江山,评论天下,挥洒笔墨,笑对政治风云,或者,我便可亲领雄兵百万,做一回“近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    “哈哈哈……”我得意地笑了,下意识攥紧了拳头,仿佛真已成了一代英豪,可赈平民,造福苍生。我不由摸出《三国演义》,想翻出关于诸葛亮的几章,嘲笑最终落得五丈原一夜秋风的他。“你不是知天文地理,晓阴阳奇门吗?看我日后移植记忆,强你百倍!”    忽然,我翻到舌战群儒一段,见到孔明斥责儒生的一句:“汝辈专工翰墨,惟务雕虫。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下笔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我猛然惊醒了。    是啊,我得到的是他人记忆的知识,却没有获取实践的能力。我背下唐诗宋词,就真能比肩李杜,力扛苏辛吗?我记忆历史兴衰,成败得失,便能在治国治军时游刃有余吗?移植记忆真能让我获取能力吗?    不!不可能!即使记忆真可移植,我也只能获得他人的知识,而无法增益自己的能力,只会像诸葛亮蔑视的满脑知识却无法运用的迂腐儒生一般,胸无一策,即便我靠记忆日后混过了考试,也不可能提高素质!我懂了。    知识,可以记忆,或许还可移植。    能力,只可实践培养,不要妄想凭空“嫁接”! 五、一矢二的法    选材要精,用语要精,力求一石二鸟,一箭又雕。下文中的“伤心儿女”即有二义:一为让人伤心的儿女--儿女的行为让人伤心;一为自己伤心的儿女--儿女为父母伤心。如此立意,一以当十。

    伤心儿女

       江苏考生    母亲躺在医院的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已经三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移植记忆。”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个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于是……    “记忆移植完毕。”一个声音叫道。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子里,他休养了一年。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过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出现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候闭着眼睛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一个洋铁碗。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我们家住的那些日子,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母亲的。难怪那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三个人都在“回忆”中泪眼朦胧。他们同样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