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假如两虎对垒,并驾齐驱,就要用拼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2.要勇敢地为争夺第一而战,发号枪一响,就势如破竹跑在前头。
体验,是自身的一种心理、生理的反应。
跑的体验归纳如下:
1.精神要饱满,要有一种雄心,要有一种战胜别人的信心与决心。
25.(略)
解析:此题为材料作文,谈的是如何“入”,又如何“出”,实际上是:出与入的辩证法。
研究学问,深入社会,都是如此,怎么“入”?又如何“出”?
“入”是深入研究,入门之径,熟悉、深邃、细探、究理;
“出”是从问题、学问、知识、研究中走出来,概括、总结、完善、推断新理、新知、新思想。
实际上,真正达到这一地步是很难的,凡是大学问家,大都达到了“入其深邃,出其个性”。
红学研究家很多都是这样的大家,如周汝昌、王蒙、俞平伯、李希凡等等,他们深入研究《红楼梦》,入其深奥之理,究其表,探其源,研究《红楼梦》几十年;然而,他们能够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见解与主张,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这就是“出”。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这些画家名流,他们认真走进古代甚至西方绘画艺术,进得去,又出得来,都形成了个人的画风。
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毛泽东,他们的书法造诣很深,都是入得进,出得来的书法大家,继承传统,又形成了个性特色。
入与出,不仅仅指学问,社会也是如此。研究历史、研究国家的发展史,针对世界的变化而适应与改变,也是“入”与“出”的辩证法。毛泽东从小研究革命史,“入”的深邃,终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又走出了崭新的中国。这也是入与出的一个例证。
第31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
题目
21. 略
解析:一个大圆,规范,稳定,面积大;
一个多角圆,新颖,多变,面积小。
由此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
(1)人生既要稳定,又应多变。
(2)圆有不同的形状,人生也是如此,具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3)“和而不同”。不管怎么说,两者的圆心是一样的,可能方式方法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心地,都是为了圆满;所以,不管呈现的形式如何,其核心是一致的。“和而不同”是古人的说法,意思是为了“和”,可以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方式。“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如此。那么可以联想到香港、澳门、台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前提下的回归、繁荣与努力。
(4)新颖,多变很好,很新潮,但它不如稳定、规范更实际。犹如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存在着追新潮而忽视本质的现象。
(5)人们往往看中的是新,但本质的面积大的,往往还是更原始的那一种,所以回归本源也是一条出路。
(6)但愿两者结合起来,既要稳定,又要新颖;既要规范,又要多变,这也是人生应该汲取的。
(7)圆,是核心,不管怎么多变,叶落归根;洋装虽然穿在身,都有一颗中国心。
(8)圆的多变,太阳在落山之时,看见的大,犹如第一幅;正午之时,光线散开,强烈,看见核心少,犹如第二幅。实际是一个物体,不同的时空呈现不同的方式,人生也应如此。
第30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
题目
徐悲鸿在国外看到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他立即应对:“最后我们看一看,谁的成绩好!”
齐白石面对日寇的侵略,十分愤恨,当有一日本人求画时,他写上五个字“齐白石死了”;
铮铮铁骨,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放的中国,也是这样,对世界的负责任的态度,看到印度洋海啸,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第29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21.上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①联想或感悟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答案
一叶知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小的事物也有大的境界,小事也能反映出大道理,即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徐悲鸿的一匹马,反映出的是龙马精神,傲骨气概;
齐白石的一尾虾,反映出的是自然天趣,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张大千的长江图,烟雨巫峡,反映出的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6. 略
解析:这是一个比喻性话题。
古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勃发而见春。
“一叶一枝”指什么?
“一世界”指什么?
实际上,“一叶一枝”指小事,“一世界”指整体。两者加起来,就是以小见大,即一叶知秋。
这样,题目的主旨就把握住了,那就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写人、写事、写思想。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