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235  407243  407249  407253  407259  407261  407265  407271  407273  407279  407285  407289  407291  407295  407301  407303  407309  407313  407315  407319  407321  407325  407327  407329  407330  407331  407333  407334  407335  407337  407339  407343  407345  407349  407351  407355  407361  407363  407369  407373  407375  407379  407385  407391  407393  407399  407403  407405  407411  407415  407421  407429  447348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试题详情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毂八百乘霸诸侯

而此独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臣忠

竭诚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试题详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欲霸王者托于贤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

D.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试题详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同"仇",仇恨

试题详情

179.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试题详情

6.(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为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试题详情

5.B(“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乌黑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人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有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试题详情

4.B(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试题详情

3.B(两个“乃”都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两个“以”字,前一个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表顺接,相当于“而”;两个“则”字,前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试题详情

2.C(其余三项,“同情”在这里是指“情况相同”;“阴谋”是动词,“暗中谋划”;“存亡”在这里是“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