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240  407248  407254  407258  407264  407266  407270  407276  407278  407284  407290  407294  407296  407300  407306  407308  407314  407318  407320  407324  407326  407330  407332  407334  407335  407336  407338  407339  407340  407342  407344  407348  407350  407354  407356  407360  407366  407368  407374  407378  407380  407384  407390  407396  407398  407404  407408  407410  407416  407420  407426  407434  447348 

144.欧阳修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卷三0P10380)

试题详情

6.C(C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家里贫困,没有车马童仆侍侯,胡威骑驴独自去拜见父亲。驴子停放在马圈中十多天,胡威告辞回家。临行前胡质送一匹绢给他,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跪倒在地问:“您一向清正廉洁,不知道您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用节省的俸禄买的,特地用它来作为你的路资。”胡威这才接受了,告辞回去。每当到达一处客馆,他都亲自放驴,取来柴火烧饭,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来去都是这样。胡质帐下的一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告辞回家之前,就请假回家,暗中准备盘缠,在百里之外的路上迎候他,就和他接为旅伴,帮助他料理路途中所有事情,走了几百里,饭又吃得很少。胡威起了疑心,暗中诱导,才知道他是都督,于是拿出父亲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后来胡威经由其他使者,把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胡质。胡质打了这个都督一百杖,撤了他的官职。他们父子就是这样清廉谨慎。从此胡威声名卓著,一直担任官职。晋武帝接见他,谈论边关之事,谈到平生。武帝慨叹他的父亲清廉,对胡威说:“你和你父亲相比哪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说:“为什么比不上他?”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担心别人知道,我清廉担心别人不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比不上父亲的。”胡威官职做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的称号。

试题详情

5.A (第①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这是对儿子询问绢之来路的表白,说明实为正当所得,确能说明胡质的清慎。第②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这是描写胡威在归家途中勤俭辛劳的,也应当属于清慎的范围。第③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对正确理解文意十分重要。其实,“少进饮食”是指胡质帐下都督对胡威“少进饮食”,并非胡威本人“少进饮食”,所以这一句与“其父子清慎如此”并无关系。第④句“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句话说到胡威不愿无功受惠,不愿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在明白了其身份后,只有拿出自己赖以为路资的绢送给对方,并且把他打发走。可见,这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这句话是从胡质的角度讲的,他对帐下都督的奉承拍马十分反感,不但没有奖赏,反而痛责一百杖,开除官职。这无疑也符合题干的要求。)

试题详情

3.A(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句④的“其都督”并非句式问题,因而题干中说“从句式的角度看”,而未说“以下句式”之类的判断语。) 

试题详情

1.C(“樵”本来是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才得到它的引申义“打柴”。“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爨”,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 

试题详情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试题详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