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254  407262  407268  407272  407278  407280  407284  407290  407292  407298  407304  407308  407310  407314  407320  407322  407328  407332  407334  407338  407340  407344  407346  407348  407349  407350  407352  407353  407354  407356  407358  407362  407364  407368  407370  407374  407380  407382  407388  407392  407394  407398  407404  407410  407412  407418  407422  407424  407430  407434  407440  407448  447348 

157.疏广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大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DL,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试题详情

5.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参考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试题详情

4.C.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原文内容转述语言正误判断的能力。AB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C中“耻于见人,不够自信” 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试题详情

3.B.①是仗义止盗,B②③是说明桑怿对少年王生的试探与捉拿技巧;④说明桑怿正直清廉;⑤⑥是他助人的具体行动。

试题详情

2.D.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A中的“而”连接两个动作,表示承接,可以不译;B中的“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就”;C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中“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用”,“以此知之”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试题详情

1.A.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A“岁”在文中是“年成”“年景”“收成”的意思,“凶”在文中是“庄稼收成不好”的意思;其余三项均符合语境义。

试题详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试题详情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    尽心力为之,必有后灾

  B.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C.与我银,君致阁职         谁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舟载之。       此知之,故欲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