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327  407335  407341  407345  407351  407353  407357  407363  407365  407371  407377  407381  407383  407387  407393  407395  407401  407405  407407  407411  407413  407417  407419  407421  407422  407423  407425  407426  407427  407429  407431  407435  407437  407441  407443  407447  407453  407455  407461  407465  407467  407471  407477  407483  407485  407491  407495  407497  407503  407507  407513  407521  447348 

1.A(厌:满足)2.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3.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4.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试题详情

5.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

   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

   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

卫鞅

试题详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试题详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试题详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试题详情

48.卫鞅

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攻其军,尽破之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试题详情

5.D(“今空国中之甲干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这充分说明了王翦“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的真正目的是消除秦王的疑心)

参考译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近回家乡频阳。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城,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拿下了它们。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推进,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紧紧跟在秦军的后边,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军队被拖得疲惫不堪,遭到惨败,两座军营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杀死;李信逃回。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去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下不管吗!”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精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楚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并亲自同士卒一起用饭。过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问:“军中在玩什么?”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可以出兵了!”这时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王翦趁机出兵追赶,命令壮士攻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地区,杀死了楚军将军项燕,楚军于是全线溃败。王翦便乘胜占领了各地城邑。

试题详情

4.D(①说的是王翦借口生病拒绝为将, ③说的是王翦为消除秦王的疑心的做法,这两项都与“为将才干”无关; ⑥是从侧而间接说明王翦的“为将才干”)

试题详情

3.B(谢罪,道歉。A辞别;谢绝;拒绝;  D告诫,告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