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360  407368  407374  407378  407384  407386  407390  407396  407398  407404  407410  407414  407416  407420  407426  407428  407434  407438  407440  407444  407446  407450  407452  407454  407455  407456  407458  407459  407460  407462  407464  407468  407470  407474  407476  407480  407486  407488  407494  407498  407500  407504  407510  407516  407518  407524  407528  407530  407536  407540  407546  407554  447348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C.终是脱高祖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来    欲勿与,即患秦兵

试题详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     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       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试题详情

12.汝阴侯夏侯婴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试题详情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

  (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季布的舅舅丁公担任楚军将领。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汉王便脱身解围。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拜见高祖。高祖把丁公捉拿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司马光说:汉高祖从丰县沛县起兵以来,网罗豪杰,收容失败叛逃的士卒,也是很多的。等到登上帝位,而丁公独自因为不忠而被杀戮,为何呢?因为夺天下与守天下,它们的形势不同。当各群雄争夺天下,人民没有固定的主子,因此来投靠的都接受,本来是应该如此。但等到自己做了天子,四海之内,没有谁不是自己的臣下,假如不明做天子的礼义来教育让他们明白,使得做臣下的对国家不忠却获有大利,那么国家怎么能长久安定呢?所以,用治理国家的大义而杀丁公,使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做臣子不忠于国家是不能活下来的;而那些怀有私心结恩义的行为,即使到了能使自己活命的地步,还是要根据大义不赞许(这种做法)。杀了一人,而使天下千万人害怕,他考虑事情难道不深远吗?他的子孙做皇帝有四百多年,就应该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试题详情

5.D(目的是启发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

试题详情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试题详情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试题详情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试题详情

1.C(徇:示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