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气,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了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桠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桠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它骨折的疼痛。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感悟:
[名著探微]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长达130 多万字,历经7 年艰辛创作,受到列宁很高称赞。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伐西里为代表的贪婪与卑劣。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1809年的一天,安德烈因事去罗斯托夫公爵家里,他被朝气蓬勃,美丽动人的公爵女儿娜达莎吸引,二人本可成婚,由于安德烈父亲的反对,只有相约一年后再成婚,安德烈不久离开莫斯科。在寂寞中等待的娜达莎禁不住美伦兄弟阿纳托尔的诱惑,决定与之私奔。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繁重的军务也能化解一些痛苦。
莫斯科败落的劳斯托夫伯爵的长子尼古拉是大学生,他投笔从戎,在奥地利受过伤,得到嘉奖,升了官,成为一个骑兵分队的指挥员。此时,俄法两国皇帝进行过多次会谈,达成了友好的决定。但是,1812年6 月12日,拿破仑亲自率领法军越过俄国边界,进行一场违反人性的战争。
亚力山大并没有战争准备,当夜,他还在别墅举办灯火辉煌的良宵晚会呢。俄国大多数人已经削弱了对皇上的崇拜,心头汹涌着卫国保家、抗击侵略者爱国激情。尼古拉也投入其中,不顾家里再三催促,推迟结婚日期,依然留在部队里带领弟兄们浴血奋战。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深受重伤,昏迷中被运到莫斯科时,恰恰是法军就要开进莫斯科的紧张时刻。劳斯托夫家很迟才逃离这个古都,娜达莎从车上搬下自家东西,让车子运送伤员转移,碰巧安德烈也在列中。此时的娜达莎已能明辨是非,认识到阿纳托尔是一个花花公子,当她看到安德烈从昏迷中醒来,真诚的向他谢罪,并精心的护理他。安德烈倒在娜达莎的臂弯里,原谅了她,但为时已晚,安德烈在睡梦中逝去。
彼尔一直在莫斯科,致力于解放农奴的工作,妻子美伦回来后依旧恶性难改,不但给他工作设置障碍,还利用她父亲伐西里的权威与自身姿色,到处卖弄风骚,干了许多对他不忠、放荡堕落的勾当,造成夫妻分居。但他不顾自己心力交瘁,用巨大的财产去资助卫国战争。虽然他过分肥胖,不能从军,却到充满危险的战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以求净化有点崇拜拿破仑的灵魂。当法军进入莫斯科,进行强盗式的掠夺,他装扮成穷困的农民,穿着破鞋衣裳,身藏匕首、短枪,想寻机行刺拿破仑。最后被法军怀疑是莫斯科大火的纵火犯,将他投进监狱,险些送命,可他还念念不忘报效祖国。他的妻子最后因误食坠胎药而死亡。
波罗狄诺大战役,俄打了胜仗,还俘虏了法国元帅缪拉。但敌人像只受伤的野兽,拿破仑狂叫“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形势极端严峻,是保住国家军队实力与古都,还是冒损失军力、打烂莫斯科的危险去应战呢?9月1日库图佐夫召开军事会议,听取意见。权衡再三,不顾参谋长本林森反对,宣布放弃莫斯科。
拿破仑侵占了莫斯科空城,他的军队此时完全分崩离析,给养很困难,不时受到俄军和游击队的偷袭,士兵们怨声载道。相反,俄军主力开到城郊乡下,给养充足,边休整边等待反攻。拿破仑和解的希望化为乌有,只好回师法国。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彻底瓦解,并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俄国战俘被解救,彼尔也因此获救。俄军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1813年,彼尔和尼古拉妹妹娜塔莎结婚。娜塔莎成为贤妻良母,彼尔精神焕发,二人生活幸福。他们结婚8年后,养育了4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老劳斯托夫也在1813年去世,当尼古拉知道丧父的消息,他立即辞职回莫斯科,冬天和安德列的妹妹玛丽结婚,夫妻恩爱。他们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尼古拉什卡,回到莫斯科郊外的童山农庄,开始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第三天
[语言快餐]
1.B(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语义较重。晦涩,作品含意隐晦不明;艰涩,文辞不流畅,难懂)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今文撷萃]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论病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仓公列传》)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借助曾经古典、东方、宁静、典雅的“藏书的小楼”寄托自己的美好回忆。既有对亡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留恋和怀想。文笔清新,情感细腻。行文中多处引用的古人诗词,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营造了古典的淡淡的哀伤的氛围,又极好的为作者的情感抒发服务,与全文融为有机的整体。
2.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今文撷萃]
1.B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