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7636  407644  407650  407654  407660  407662  407666  407672  407674  407680  407686  407690  407692  407696  407702  407704  407710  407714  407716  407720  407722  407726  407728  407730  407731  407732  407734  407735  407736  407738  407740  407744  407746  407750  407752  407756  407762  407764  407770  407774  407776  407780  407786  407792  407794  407800  407804  407806  407812  407816  407822  407830  447348 

(二)常见文言实词归类训练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    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5衣食所安(养生)         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4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3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4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5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6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5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6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7欲不可从(放纵) 8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0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1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不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行程)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工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3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5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6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7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8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9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与新相对) 10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4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  5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是)6顾玩:仔细端详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从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8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4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5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6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7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8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6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7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交书》(假令:假如)      5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7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13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1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2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解释,解答)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5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7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8胡虏益解(松解,懈怠)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然欲就公子之名(成就)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拿) - 7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提问) 14众议举宠为督(推荐、选拔)       15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6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抢呼欲绝(绝命)   8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9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0仿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   1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向上穿过)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3距关毋诸侯(通“纳”)    4内狼于囊(放进)    5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6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5请献十金(愿意)  6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7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邀请、约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严冬)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5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让,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斤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下住(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5 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8眷属(亲属)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6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8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9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相投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关系和谐,融洽)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 4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9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10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兰(信任)       11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土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5夙兴夜寐(起、起来)             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  6《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7蹑足行伍之间(行列,队伍)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2大王亦奉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身心)

1均之二策,守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赞许,同意)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2汶水之阳(水的北面)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4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5儋阳为傅其奴(通表面上,假装) 6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   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    4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5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7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9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符合、适合)            10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总括、概括) 11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约束、控制)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大小便)         5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6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7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 5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6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整治)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6阴汉印多用阴文(入的,凹进去的)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9绝宾客之知(交情)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10是我于花之末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资质;质地)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6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           7质明,避哨竹林中(正、刚刚)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5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6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7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2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 3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4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  6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 7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3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5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6太史公中马走司迁再拜言(仆人) 7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     8走虽为敏(谦称、我)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坐等)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6坐法去官(触犯) 何作?(犯……罪)

试题详情

(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及练习

而 ér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②而后. 才,方才.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④既而, 不久,一会儿。

 [练习]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9.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10.秦予赵城,而赵不许,曲在赵。

11.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16.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7.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8.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1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2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24.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奈何”“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练习]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何可胜道也哉?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9.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乎hū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练习]

1.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9.以吾一日长乎尔。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例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  译为“这样”。

[练习]

1.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10.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4.助词,在诗句中,衬字,不翻译。例:识迷途其未远

[练习]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4.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8.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2.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③且暂还家去。

[练习]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5.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10.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若ruò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3)动词,像,似。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练习]

1.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3.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8.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9.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10.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1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12.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13.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suǒ

 1.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练习]

1.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4.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5.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为

1.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助词。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练习]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3.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6.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8.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9.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10.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1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焉yā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练习]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7.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8.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9.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12.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1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1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也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4.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7.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2.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3.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有的认为是动词)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与“而”用法相同。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助词不译。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有以”,用来……的办法。“无以”没有……的办法。

例①暴未有以对也。  例②无以至千里。

[练习]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4.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7.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9.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10.秋以为期(《诗经•氓》) 

11.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12.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3.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14.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1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7.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1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1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2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21.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22.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因yīn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②:变法者因时而化。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练习]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7.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8.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9.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于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长于臣。”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练习]

1.    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2.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    5.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6.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7.    7.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8.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9.    9.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10.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1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5.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16.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与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例①:“管仲非仁者与?”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孰与”、“与……孰”

6、“孰若”“与其……孰若”

[练习]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7.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则zé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②: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②:非死则徙尔。

[练习]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4.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7.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8.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11.居则曰:“不吾知也!”

  者zhě

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①: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例②: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例②: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3)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练习]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4.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之zhī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鞣使之然也。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有时,也指第一人称。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顷之,烟炎张天。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练习]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9.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7.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18.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试题详情

2、翻译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无法直译时才考虑直译辅以意译的方法,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如2005年全国卷Ⅰ中“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口腹”是借代,代指“饮食”,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意译;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如2005年江西卷“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该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古汉语的句式、特殊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④注意古今语义的差异;⑤尽量采用置换手段,力求译文语言简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