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四)“而”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三)“哉”
1-2助词,表感叹语气;3-4助词,表疑问语气;5-6助词,表反问语气。
(二)“以”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一)“其”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
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
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八)“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答案]
(七)“于”
1、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劝学》)
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5、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7、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10、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1、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
(六)“因”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变法者因时而化。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过秦论》)
5、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6、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8、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10、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11、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13、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14、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五)“且”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四)“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志若祭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
二公子而立,以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三)“之”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
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