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8211  408219  408225  408229  408235  408237  408241  408247  408249  408255  408261  408265  408267  408271  408277  408279  408285  408289  408291  408295  408297  408301  408303  408305  408306  408307  408309  408310  408311  408313  408315  408319  408321  408325  408327  408331  408337  408339  408345  408349  408351  408355  408361  408367  408369  408375  408379  408381  408387  408391  408397  408405  447348 

3.语言风格类

 语言风格在高考中主要是指一首诗的整体语言特色。语言鉴赏要把握古诗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平(平易、自然、质朴、简洁)、雅(清淡、素雅、清新、典雅)、华(华美、绚丽、明丽、晓畅)、婉(委婉、含蓄、沉郁、凝练)、神(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壮(悲壮、豪放、雄浑、粗犷)。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案要素:语言特色+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3)答题思路:①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

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4)典型题例: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四句诗用词不作任何修饰。(语言特色)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整首诗用语平淡质朴,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2.特殊句式类

 特殊句式包括省略、语序倒置和意象组合等。

 (1)设问方式:①某诗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②简要分析某句

诗的句式特点。

 (2)答案要素:句式特点+画面或意境+作用或情感

 (3)答题思路:①点明句式特点。②再现画面或描述意境。③评价其作用或指出其感情。

 (4)典型题例:下面这首元曲一、二两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答:这两句各连用三个名词,分别点出三种景、物:夕阳、芳草、歌台,老树、寒鸦、御街。(句式特点)特定的名词衔接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象,再分别用“废”、“静”二字,就构成了一幅萧疏寂寥的画面,(画面)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作用)

试题详情

1.关键词语类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从语法角度看,包括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及一些活用词;从修辞角度看,包括叠词、谐音词、色彩词、拟声词等。

 (1)设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答案要素:①含义+意境或画面+效果或感情。②表达技巧+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3)答题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指出其表达技巧。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典型题例:以下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闹”字以动写静,(表达技巧)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试题详情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试题详情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试题详情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试题详情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 ,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试题详情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